邹克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让学生明白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处理:
通过合理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教师出示1998年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图片资料,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引发思考]1通过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
2通常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需要注意一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二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课堂训练]略。
[教师说明]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危害: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洪水的形成、对人类造成损害。
[板书]成因洪水形成损害
洪水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演示]PPI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文字材料: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洪水并发,洪水量激增。
2出示图片:长江流域水系简图、四川地震堰塞湖。
[教师总结]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
影响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
影响流域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河道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把庄稼种到山顶上,把水稻栽进湖中央”导出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河道排水速度,也会形成洪水。
过渡:洪水形成是不是就一定形成洪灾?
发生在无人区的洪水不能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损失不仅和洪水的大小相关,还与人口和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越严重。
[小组讨论]针对洪灾的形成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洪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实践与探索]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洪灾的方法,探索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向父母长辈咨询,当地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要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