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芬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等为主要任务。其学科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的灵魂,这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所不能代替的。那么,要想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独特的育人功能,教师就必须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转换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去实践、体验、探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笔者就思想品德课如何彰显育人功能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1课堂教学要坚持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思品课应紧贴时代、社会、生活,增强其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改要求思品课的教学活动不再只是把知识由外向内地单向“输入”,而是要使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即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充分使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创造一些条件,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活动等,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把实现三维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落脚点。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才干,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再回到教材中去。这样才会使他们更易于接受教材中的各种理论观点,学会辩证地观察和1分析问题。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所以思品课应积极引导学生在逐步扩展生活经验和认识社会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关系,感悟人生的意义,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2课堂教学要坚持关注学生情感和道德体验。
情感和态度是道德的关键因素,它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对问题的感悟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因此,教师应注重找到学生对于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等方面的情感和道德观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才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陶冶其道德情操。如在学习“天下父母心”这一课前,可组织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从早晨买菜到做早餐,从收拾房间、清洗碗筷到准时上学,然后到回家做中餐、晚餐等的辛苦。课上再引导学生讨论:你做这些事时有何感想?这样,课堂气氛会很热烈,再结合教材内容去分析,会达到对父母感恩教育之功效。又如在学习“集体荣誉”这一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学校、班级添光彩”的演讲比赛活动和为学校、班级做一件好事的活动等。思想品德课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做到以情激情、以情促人,让学生真情涌动,让道德情感充塞学生的心灵。因为道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现于生活,思品课应通过有目的创设各种道德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使他们产生道德情感体验。
3课堂教学要坚持实践性与探究性相结合。
新课程不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功能,而是把知识作为思考资源和线索,启发学生在实践与探究中明辨是非、开启道德智慧,并进一步去发现真理、践行真理。所谓实践性。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等,也包括参与课堂中的辩论、模拟表演、校园内的一些活动等。思品课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如此教育的效果肯定比单纯说教的方式好。如在学习“落实环保行动”的内容时,可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鼓励他们到社区搞环保宣传,为社区、学校、街道,敬老院做一件环保小事,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我们应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地去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所谓探究性,主要是指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有独创性的见解。如在讲“新型的师生关系”时,可以探究“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严厉批评学生,是不是师生关系就紧张了”、“老师批评错了学生,学生应该怎么办”、“某学生对老师不尊重,如果你是老师,你怎么办”等;在讲“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的内容时可以探究:“有人认为我们青少年是未成年人,只享有权利,不必履行义务。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引导学生去实践、探究,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澄清是非,学会做决定,学会辨析和预测结果,就能帮助他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现真理、践行真理,有利于他们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思品课堂应该回归社会、回归实践、关注人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有鲜活性、情感性、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才能彰显其德育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