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霞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创设理想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一则教学案例,谈谈对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一些想法。
【教学案例】
2009年9月8日上午第一节课,初三(16)班教室,所教知识点是“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正面分析了“人为什么要有责任感”后,让学生结合人教版九年级教材第12页的情景材料,思考回答不负责任可能产生的后果,是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每一个人都要有责任感。(附情景材料:一个小偷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时被发现,失主要求把车开到派出所,但有些乘客表示要赶着上班,不同意失主的要求。)当我问“有些乘客不同意失主要求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时,一位男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乘客之所以不同意失主要求,是为了准时上班,这怎么是不负责任呢?我认为乘客的行为是对的。”此言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说乘客的行为是负责任的,有的说乘客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争辩声越来越高,课堂几乎失控。这时我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能强压。这些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敢于质疑课本和老师,绽放出了思维的火花,我何不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这一问题呢?我当机立断,宣布:“请与这男生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坐到左边两排,为正方;持相反观点的同学坐到右边两排,为反方。我们将进行自由辩论。”语音未落,学生就动起来了。看得出来,他们很兴奋。待坐定后,一番唇枪舌剑开始了。
正方:“准时上班是车上有些乘客的责任啊。我爸妈说的,上班迟到了要被扣工资的,甚至被炒鱿鱼呢。”反方:“准时上班是他们的责任,但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也是他们的义务啊。”正方:“我们认为上班要紧。就让失主自己下车想办法把小偷送到派出所嘛,为什么要大家一起去呀?”反方:“我们认为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要紧。万一小偷跑了,到其他地方继续于坏事,怎么办?”正方:“会有专门的人治理他们的……”反方:“你们认为有些乘客的行为是对的,这实际上是在放纵小偷,如果让偷窃之风猖獗起来,扰乱了整个社会秩序,请问有些乘客还可以正常乘车上班吗?”正方:“那怎么办?”(有点招架不住了)反方:“准时上班主要是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但扭送小偷到派出所还体现了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你可以打电话向公司领导说明情况,等送小偷到派出所后再去上班,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呀。”正方:“对啊,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人要有责任感……”
反方逐渐占优势,答案也水落石出。接着我故意请正方的同学说:“如果有些乘客不答应失主要求,会有什么后果呢?”没想到他们分析得很是全面。虽然他们的言语比较幼稚,但我为学生敏捷的思维而感到欣喜,为学生探究的热情而振奋,课堂已不再是我的“独角戏”,而是“春满园”。我适时评价:“其实,从刚才的那场辩论可以看出大家都很有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扮演着多种角色,承担着多种责任。不负责任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带来危害,人人都要有责任感。当履行责任发生冲突时,要考虑到责任的重要性、时间性等因素,学会正确承担责任。”
课后很多学生围着我七嘴八舌:“以前思想品德课就是听老师讲或我们自己背,很枯燥,像今天这样蛮有意思的。我喜欢。”“老师,以前早晨上学怕迟到给班级扣分,我经常闯红灯,现在看来也不能这样做了。”……听着他们的话,我为自己、为学生在这堂课上的表现而感到满意。一个教学“意外”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理性思考】
一、这一教学案例产生实效的原因分析
1转变了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则教学案例中,我借助于学生的疑问,引发学生的辩论,这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争强好胜、勇于表现的天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由此可见,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增强课堂实效的必要条件。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用辩论的方式,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可谓是在思辨中求知,在思辨中体验,在思辨中感语,同时教学在思辨中生成,在思辨中发展。这样做,一方面使课堂充满情趣,另一方面,三维教学目标自然达成,课堂实效性大大增强。
2坚持了预设与生成的灵动统一。在这则教学案例中,我课前做了预设:按课本顺序,先是让学生懂得人为什么要有责任感,接着分析不负责任的后果,从反面突出人要有责任感。至于如何履行责任、解决责任冲突等问题,我也将其纳入了课堂预设视野,是要在学完第二框后讲的。但当学生的“节外生枝”打乱了我的设想和教学程序时,我及时调整了预设,根据学情改变了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促成课堂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离开课本、预设而无谓地争辩是没有意义的,只会牺牲宝贵的教学时间,浪费教学资源。因此预设是必须的,是创设课堂的前提。但预设应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应该每一步都预设,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注意教学过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科学预设,重在生成”,坚持两者统一,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3直面价值冲突,注重价值观引领。在这则教学案例中,我没有回避学生问题后面的价值冲突。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受其他因素影响,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更需要落实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面对学生的价值冲突,我没有敷衍了事,也没有采用以往灌输大道理的说教形式进行教学,而是从学生的需求着手,让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触及心灵,激发情感,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变,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和素质,最终实现价值取向。面对学生的价值冲突。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价值观引导。思想品德课应该体现德育本色。帮助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这节教学,注重价值观引领,改变了思想品德课“假、大、空”的现象,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信服力。
二、这则教学案例所体现的共性
笔者认为创设课堂、提高实效要坚持以下原则:
1目标引领是前提。新课改要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起来。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领域,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责任感等。我们在每一堂课教学实践前必须依据课程目标、教科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不可随意改变和生成的。
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是关键。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
3教师较高的素养是保证。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要拥有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调整预设等。
只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勇于探索,努力创生课堂,就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