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亭
摘要:课堂教学必须摈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观,而应以学生的智能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育人的总体效益。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人类的一切创造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而中学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又涉及人文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就事业的沃土。教师就要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往往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可激发学生去思维,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讲“经纬方向”的内容时我提问道:“一个人沿某一经线一直向北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一个人向东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又如,讲到“青藏高原”的内容时我提问:“青藏高原地势高、太阳辐射强,为什么气候却是天寒地冻?”……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思考问题也很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一定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二、密切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思维的发展规律是从生动的直观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于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从未感知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借助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思维出发,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化难为易,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成因或原理。如在学习“季风形成”的内容时,我提问:“在盛夏的中午和傍晚,在水中游泳的人和在岸上的人各有什么感觉?”以此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理解海陆热力差异,从而推理出季风的形成。又如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时,运用等高线模型,可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山体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画出来的,以及等高线的疏密与其所表示的山坡陡缓的关系。
三、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材的内容有不同的属性,在学习中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采用不同的思维形式。由于中学地理教材以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材料为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地理教学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和分析综合法。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极其广泛,无论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分布与演变、地理数据、地理景象的教学,还是对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都离不开比较法的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在已知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未知的地理事物,有助于学生认清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对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比较,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农业的对应比较等。
分析综合法是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之一。分析就是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认识和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综合就是把地理事物各个要素或各个方面的特征综合起来考虑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是要揭示地理事物的总体特征。分析和综合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只有通过综合才能透彻地理解地理事物各个要素的总体特征,从而获得正确完整的地理知识。例如:形成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可分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内力作用又可以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方面进行认识研究,这就是分析。而全面认识和研究地形的形成,则要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综合起来考虑,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外力是地形的“雕刻师”,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地壳形态。
综上所述,思维是人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步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勇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