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君
【摘 要】 高校贷款危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西部地方高校为例,从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等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化解高校贷款危机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高校; 贷款危机; 化解; 对策
银行贷款是高校筹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银行贷款,适度负债运营对于快速发展中的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高校贷款急剧增加,高校银行贷款已经由合理的历史选择演变成为一个“问题”,特别是2007年3月吉林大学“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在网络上公开以来,高校贷款危机问题就成为社会大众、政府、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相关文献和政府部门也有了一定探索,形成了浙江、江苏、广东等模式,这些模式对于经济发达省份是适用的,对于西部高校、特别是“经济穷省、教育大省”来说未必完全适用。笔者认为,应建立由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多方共同参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分担的高校贷款化解机制。
一、政府层面
政府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既扮演着高等学校资金提供者的角色,又是调整、指导各方行动的宏观调控者,因而政府在高校贷款风险化解和解决高校经费投入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充分运用财税手段,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1.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的转移力度,实现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性
由于教育投入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水平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明显高于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以陕西省属高校为例,2007年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83%和49.73%。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地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校数量和高校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慢、高校数量较多和在校生规模较大的陕西这个“教育大省”来讲,尽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省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排名与其教育大省的身份反差极为明显。单纯依靠地方政府加强教育投入,短期内仍不能实现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对于陕西、四川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规模大的“经济穷省、教育大省”,中央政府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考虑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财力以及当地生均培养成本,按照各地标准高等教育支出和各地财力客观承受的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来进行高等教育经费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缩小高等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逐步使“教育大省”转变为“教育强省”。
2.地方财政改革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
在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教育投入转移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方面,要尽快通过立法方式,落实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标准,不断提高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要改进现有高校经费拨款实行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资源约束型分配方式,设立专门机构,在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高校财政预算分配模型、高校财务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和高校财务危机监控机制,建立一种“高校按需办学、政府按产办学”的需求约束拨款制度,并逐步设立和实行教育基金制,使政府的高等学校拨款、科研项目合同拨款和学生资助拨款逐步向基金制过渡,形成我国的高校竞争机制。
(二)不断优化高等学校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高校融资支持体系,完善教育投入的政策法规
1.优化高校融资环境
基于高等教育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政府应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来取代目前的商业性金融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减轻高等学校的还款压力和债务负担,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融资体系。由此,笔者设想将现有高校贷款统一由政策性银行接管,在接管后既对高校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或零利率,也可实行挂账停息、减免本息等多种方式,待中央或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特别是基本建设资金)不断提高后,逐步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2.完善高校融资的政策法规
应尽快完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税收减免政策和教育捐赠、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高校贷款、教育捐赠等活动有法可依,持续发展。特别是要运用税收手段,鼓励企业、个人或社会团体向高等教育事业捐赠或投资,建立教育捐赠免税制度和高等教育事业投资退税制度,进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事业,实现高等教育筹资的多元化。同时,也可以在高校招生实行一定特殊政策,以便解决高校筹资困难和目前高校的贷款问题。
3.进行高等教育体制创新,谋求多元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政府应不断进行高等教育体制上的创新,谋求多元化的发展,以解决新阶段带来的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应大力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提高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打破现有的公立高校占绝对主导的格局,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我国多层次、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实现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考虑对部分公立高等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革,提高其自身的融资能力和活力,优化其资产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层面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政府的代表,具有对高等教育发展实施宏观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和责任。为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解决高校贷款和高校融资方面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事业规划,以便为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提供依据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规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管理来看,中外有关专家经过大量测算和对比研究得出的关系系数为1:0.68。从国际上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社会和学生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和支撑能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又是影响社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因素。在制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变化,也要考虑地方社会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吸取以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超过经济发展水平而产生种种问题的教训,以便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建立高校财政资金运作的监督机制
1.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高校成本核算体系,以便客观、合理地确定高校培养成本,克服现有成本核算之不足。2.要建立起完善的高校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以便高校的利益相关方能够获得透明的财务信息,降低高校向外部筹资的成本。3.完善高校财务危机的监控体系,以便尽早发现高校财务运作中存在的风险。2004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控制模型》可以为高校财务危机监控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效范本。4.要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以便科学合理评估高校经营业绩。目前已有较多文献对高校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5.实行定期财务资金审计,在目前国家审计机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引入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审计等)进行财务审计,以便提高高校资金运作效率,杜绝资金浪费和违法现象的发生。
(三)树立服务意识,为高校融资提供良好的服务
教育行政部门在信息占有上具有独特优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凭借其独特的地位,为不同高校之间资金调剂、银校合作、企校合作提供融资服务,这对于加强高校资金融通、化解高校银行贷款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高等学校层面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要充分认识到银行贷款只是其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而且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筹资方式。要从根本上解决借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关键是要在开源节流的基础上,加强资金全过程管理。
(一)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长期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对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缺乏资金成本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1.高校在运用债务资本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承担贷款风险责任,这是防范风险的基础。2.必须充分认识到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现有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应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加强同银行的合作。3.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确保稳健发展,摒弃盲目跟风的意识,用好贷款,实现高校发展,防止追求奢华、盲目超前的消费行为。
(二)实施贷款资金全过程管理
首先,贷款前要确定适度贷款规模,防范贷款规模风险。高校利用信贷资金关键要适度,而“适度”要建立在合理贷款规模的基础之上。这是控制高校的举债规模和风险防范的关键。要量体裁衣、适度贷款。不能盲目贷款,不能超过自身能力贷款,必须保证员工开支、教学投入、科研投入等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转。其次,要加强贷款的项目管理,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高校的贷款具有较强的有偿性,借债就必须偿还,否则是要付出很大成本或损失的。在贷款投资有关项目时,应事先深入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论证,保证项目的合法性、规范性;确保专款专用,加强对贷款资金投向的监控,不得将贷款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含对校办产业投资)、科技开发、捐赠、支付罚没款项以及平衡预算抵补日常经费开支的不足等,严禁用贷款资金提高或变相提高人员待遇。高校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应形成一套“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的贷款资金使用机制。
(三)开源节流,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1.要多方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做好增收工作。积极增加收入是高等学校解决自身资金紧张和银行贷款危机的关键,高等学校应在树立市场导向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多种筹资渠道,提高自身的筹资能力。(1)发挥高校在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扩大高校销售与服务收入,积极进行产学合作,通过举办成人教育、为企业和商业机构提供咨询等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在实现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同时增加高校收入;(2)建立大学基金制度,充分重视校友会的建设和社会捐赠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在满足校友和其他捐赠者一定目标的回报的同时,为高校自身发展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3)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专项经费投入,包括争取各级各类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增加科研经费来源,争取各级各类学科专业建设经费、补充高校学科建设经费。2.要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合理控制培养成本。认识高校贷款的本质,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建立规范的经济责任制度,从贷款的审批、使用到贷款的偿还,都必须严格把关,按计划进行,做到“贷款决策要审慎,贷款投资要可行,贷款程序要规范,贷款审计要严格”。此外,要重视成本、效益管理,优化、整合好学校所有资源,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教育经费的投入产出比,形成勤俭治校、量力而行的观念,建设节约型大学,防止由于过分追求高标准、大规模、高档次而造成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防止建设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应合理安排预算,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合理配置学校资源,积极探求办学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立,陈威.重庆市高校贷款现状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
[2] 刘觅,易传和.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形成与化解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
[3] 朱仙波,李玉保.多途径解决高校债务问题[J].会计之友,2008(4).
[4] 祖国华.对部分省属高校债务风险的调查及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