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摘要]“三农”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农村人才的紧缺无疑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大学生村官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村官培养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优化和改革农村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143—02
[作者简介]周健,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一、背景及意义
(一)大学生村官上手难
目前,我国基层政府——乡镇普遍缺少层次较高的经济管理人才,各地也都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如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要在3年内确保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计划3年内招聘8000名高校毕业生,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尽管我国近年一直倡导“大学生村官计划”,但由于选拔的大学生在平时教育中与实际乡镇工作基本没联系,所学知识以及自身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农村建设的要求不适应,而且对农村的运转方式不了解,对农民不了解,所以进入实际工作后,各个方面比较陌生,进入“角色”比较困难,使这些大学生经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各高校通常是举行为期几天、最多不过月余的岗前培训,这远远无法达到快速转变“角色”的要求。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上学难、就业难
从1996—2006年农民平均收入每年从900元增加到2 000元,年均增约百分之六,而从1996—2005年大学生学费几乎翻了十倍。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他们即使是走进大学校门,仍然无法轻松地完成学业。据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布的全国九省一市3 000名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学生吃饭等基本需求。贫困已成为制约更多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而上大学又导致了许多农村贫困家庭的进一步贫困。除了上学难之外,当前更为严峻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资源有限,其就业也面临着困境。随之而来,由就业难而引发一系列“后遗症”:一是进一步压制了农村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致使人口素质难以提高。农村教育投资期待的是“读书改变命运”,而“毕业即失业”的现实使其很无奈。高额的教育成本所带来的极其低下的教育收益,严重挫伤了农村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使其转向更为现实的“认识几个字就行”的简单劳动生存状态。二是“还贷难”。就业困难导致大学生还贷情况不佳,贫困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面临着诚信危机。与此同时,有些高校甚至以不还贷为由扣发毕业证、学位证,使贫困大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更没有办法按时还贷,由此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
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国高等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开设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农村经济与管理专业,这样,一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大学生村官,解决“上手难”的问题。因为来自农村的学生更了解农村的实际状况,更懂得农民的所思所想,更容易与农民沟通,在实际工作中适应性更强,从而为我国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的层次较高的基层农村经济与管理人才。二是可以解决农村贫困大学上学难、就业难问题。这一群体问题的解决对于建设和谐和社会和新农村都是极为有益的。
二、关于农村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的思考
(一)基本设置
1.专业设置及学校选定。专业设置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开设,名称可为农村经济与管理;另一种可以在经济学或农业经济学专业下设立农村经济与管理方向。另外,为了培养优秀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开设免费教育的该专业或方向的高校不宜全面展开,在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内选择经济管理教学与实践能力较强的4—5所高校开设即可。
2.招生。(1)招生对象。主要是农村地区优秀的贫困考生,对于“贫困”考察一定要实事求是,坚持实地调研,以免弄虚作假。(2)招生范围。各省属院校招生应立足于本省,以服务本省为主;教育部隶属的各个高校可在全国范围内招生。(3)招生办法。通过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名额分配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招生名额不定点分配,在全省或全国范围内普招;二是对于特殊贫困地区可实行定点招生,设定固定招生名额。(4)录取。根据考生的报考志愿,一般参考各地录取分数线录取,特殊地区或特殊情况可适当降低分数线录取。
3.教学。(1)课程设置。第一学年开设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开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人民调解、农村常用公文写作、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示范等相关政策、法规和行政规范内容的课程;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农学课和实践经验教学课程,主要是教授与农村和乡镇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到乡镇进行实习,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在实习基础上,提交实习报告,进行毕业答辩。(2)师资。第一,各高校选择本校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第二,外聘优秀专家学者。第三,邀请各乡镇的优秀干部。一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推荐;二是开设乡镇干部人才培训班或在职研究生班,从中挑选优秀人才授课。(3)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进入本专业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对于在思想道德和学业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除学校有关规定处理外,要给予淘汰,剔除所享受的一切优惠条件。
4.就业。(1)入学时,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要求回到农村基层工作不少于5年,但地点一般不予严格要求。(2)在第三年邀请优秀乡镇干部讲授实践经验课程时,建立起学生与乡镇干部的沟通机制,使乡镇干部在教学过程中,发掘适合本乡镇的人才,从而选聘部分学生进人其所在乡镇工作。(3)学校招开专门的招聘会,推荐学生就业。(4)学生自主选择,毕业时仍没有落实工作的,原则上回生源地。
(二)配套措施
1.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1)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为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农村经济与管理专业属于新的尝试,除了学校自身加强宣传外,各级教育部门也要通过各种渠道推介这一专业,使每一个农村的贫困家庭都知道这一信息。(2)要拨付专项资金资助这一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工作。(3)协助开设此项专业的高校调配全省的优秀师资人才。(4)定期组织召开全省相关高校的教学与管理交流研讨会。
2.中央及各省市财政部门的扶持。中央及各省市部门要拿出专项资金对于这一专业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提供资助。省属各高校的专项资金主要由省级财政支持,中央财政作为补充;部属高校则由中央财政负责。
3.各省市政府、组织及人事部门的协助。(1)组织、动员各乡镇优秀人才到高校讲授相关课程,一方面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锻炼乡镇干部的理论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2)合理分配乡镇公务员编制和岗位,保障毕业大学生有合适的“名分”。(3)组织各乡镇到学校选拔优秀学生,并协调安置毕业生。(4)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5)对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要及时跟踪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以保证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当然,对于开设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农村经济与管理专业问题只是初步设想,在具体实施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对于这个利国利民的高教改革的探索还是很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去尝试。
注释:
①中国农村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调查报告[R].凤凰网,2007-3-3.
②农村贫困大学生透视[J].新华网,2006-8-11.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