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婕
[摘要]本文以近10年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急需研究的一些问题,以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135—04
[作者简介]吴婕,吉林工商学院助理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62)
如果以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作为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至今已有12年。在这期间,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度不够,使创业教育实践缺少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导引。基于此,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予以梳理和探究,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也有助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概况
利用中国知网五大数据库(中国期刊、重要报纸、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检索,从中得到的统计结果是:在2001~2009年6月期间,共收录了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381篇,其中2001~2005年有70篇,2006年有50篇,2007年有89篇,2008—2009年有172篇,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和逐年递增的趋势。另外,从研究内容上看,所涉猎的范围虽然较宽泛,但总体看比较集中。其中以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居多,共有31 6篇,约占总数的83%,其他如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分类研究、模式研究、学科专业研究、区域研究、创业与就业关系研究等总计有65篇,占总数的17%。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
目前创业教育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1)人才说。这种说法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人。这种说法以梁保国、乐禄祉的观点为代表:“所谓创业教育,就是要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大胆走向社会,自我创业。”(2)素质说。这种说法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者的素质,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这种说法可以以1991年在东京举行的创业教育国际性会议上给出的创业教育的定义为代表:“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佣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3)综合说。房欲飞等提出来:“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4)自我就业说。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
(二)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从时代发展需要出发,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2)从高等教育本身出发,认为发展创业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化的需要,“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3)从大学生的角度,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从教育教学实践的角度,“创业教育是高校与企业直接沟通的需要”。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架起高校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所占的篇幅也较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1)认识不到位。主要从高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统一、不到位乃至偏差的现象,致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实物”层面,停留在形式主义阶段。(2)专业师资匮乏。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的高校还十分缺乏。(3)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无权威的教材,而且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及其内部的逻辑性尚待理清。(4)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由于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缺少实际的支持系统,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5)教育模式改革滞后。当前,“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育。”0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急需改革。(6)良好的创业环境尚未形成。一是多数高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二是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7)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创业教育的开展缺乏普遍性。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差异显著。除九所创业教育试点校,中国大部分高校至今未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即使有些高校有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但学校主要关注的仍然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8)缺乏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更缺少对创业教育机效的评价机制。
(四)创业教育模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也是学界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总体上看,主要有5种模式。(1)学习创业教育模式。认为“学习不仅是整个创业过程的第一阶段,而且也贯穿在创业实践的整个过程。学习创业的教育模式,是让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掌握创业的本领,培养创业精神。”(2)尝试创业教育模式。认为“创业尝试的深刻意义在于,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创业的综合素质。”为实施这一模式还提出一些具体的途
径。(3)自主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一是确立创业方向与目标;二是进行创业可行性分析;三是自立门户,建立适合自己创业的企业或公司。(4)营造创业教育氛围模式。创业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更新思想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优化创业舆论环境等来进行,并且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5)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2.从类别上看,主要有4种模式。(1)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我国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概括为三类模式:第一类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第二类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类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创业(创办公司)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2)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①创业案例分析模式。②创业演练模式。③产学研结合模式。(3)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①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以下特色:第一,在培养目标上,侧重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第二,在课程设置上,在研究生和本科课程中设置创业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规范化。总体来说,要以学科渗透原则、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原则为基准,拓宽专业教育,淡化专业方向。第三,在培养的方式上,在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思路,设计一种多样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和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②教学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应具有以下特色:第一,在培养目标上,教学型大学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大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教学型大学是培养中等创业与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设置,淡化专业设置,增加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实用性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第三,在培养模式上,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③服务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应具有以下特色:第一,在培养目标上,服务型大学应该以创业为主线,以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素质塑造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和个性潜能的实现为根本,通过全过程、多方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成为相对比较专业、单一的操作性的人才,主要为社会培养最基本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要从未来社会每个人应得到的学术性、职业性和证明个人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三本“教育护照”为基本结构,把课程划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四大板块,形成适应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第三,在培养的方式上,一是依托专业实践基地,加强创业实践训练;二是通过对学生单向技术的传授与训练,使学生能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4)温州模式——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①按公司方式运作创业组织。入驻创业园的工作室都按公司的方式运作,每个工作室要缴纳房租和其他一些费用,经营不善的将被淘汰出园区。大学生创业实践让学业和就业“双赢”。②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随着大学生创业园的投入使用,温州大学已经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即以专业为依托的“学生创业工作室”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和载体;学院以“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和指导;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的工作室,可以入驻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与提升。③学校还以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阵地,发挥其教育主渠道以外的辅助功能,通过开展各种创业活动,营造富有创新、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④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金,建立“学校创新创业基金”。此外,还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创业争取优惠的扶持政策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曲殿彬、戴育滨、李景旺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代表了当前学界的研究水平。具体如下: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1)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共性目标——创业基本素质。具体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四个方面。其中创业意识有人将其分为如下7种:团结合作意识、艰苦奋斗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抗挫折意识、风险意识、全局意识0。(2)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个性目标——开创型个性。具体体现在以下“10性”,即敏锐性、自主性、独立性、冒险性、竞争性、坚韧性、适应性、合作性、创新性、克制性。
2.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创业理论知识课程和科技人文知识课程三个模块构成。(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由创业教育集体活动课程、专题活动课程和项目活动课程构成。(3)环境课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环境课程,具体表现为以创业教育为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建设,以鼓励学生创业的物质文化建设,以保证学生创业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引领学生创业的行为文化建设。(4)创业实践课程。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两类。一是把学校实习基地办成能孵化学生创业实体的校内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二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创业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亲身体验创业过程,为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积累经验和增长才干;三是建立创业者联盟,通过这个平台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关于课程体系的建构作者都一一作了详细阐述,本文只能抽象概括其要旨。
3.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体系。(1)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领导组织。即建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2)构建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是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高校推进创业教育必须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个平台上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建构由创业教育课程的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组成的“可组合性”的课程体系。二是探索完全学分制。这是适应创业教育要求的现代教学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是以弹性学制和选课制为核心特征的教育体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用学科知识模块化来培养学生的管理制度。
4.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1)政策。①制定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②制定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方案。③制定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2)师资队伍。①组建进行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有专职进行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队伍。②组建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推进,离不开课程教学。③组建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教师队伍。(3)服务。①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②为学生进入创业市场提供中介服务。③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服务。(4)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①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②建设有利于创业的校园舆论环境。
5.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也是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1)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应通过构建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加以检验与督促,主要从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操作系统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2)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方法,设计了质量控制系统结构,主要由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与质量控制系统组成。
(六)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我国每年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2007年全国有普通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比2003年大学扩招第一年本科毕业生多出了283万。而社会向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往年持平,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创业教育正是在世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的观念,从求职转向创造岗位,不仅减少了社会就业压力,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另外,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几点反思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高校创业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区别。理论上讲,高校创业教育应包括“高校教师创业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两大块。但从当前研究的状况看,已将“高校创业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混为一谈,不管研究哪一个命题,探讨的都是关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丝毫没有涉及到高校教师的创业教育,这也是当前创业教育研究的一种缺失。
2.研究领域的拓展。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内容比较狭窄,大多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问题、实施途径、课程设置、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为了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必须拓展研究领域,打破现有的研究模式,提升研究水平,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
3.研究方法的选择。从近10年的研究成果看,研究的方法单一、落后,主要以定性研究和思辩研究居多,约占总数的97%,定量研究、实证研究与实验研究较少,只占总数的3%。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方法急需革新。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应是多元化,选择不同角度和视角研究同一问题以及不同内容选择与其适切的研究方法,都有助于理论的升华和质量的提高。
4.研究质量的提高。从现有的学术论文看,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性研究较少,而且往往局限在分析现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框架内。比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之类的论文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另外,研究的问题缺少针对性,人云亦云,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种现状,需树立以下几种意识:(1)责任意识。这是克服重复研究、应付差事的一剂良药,是提高研究质量的思想前提。(2)问题意识。要善于观察、思考该领域所发生的事情,多提出几个“为什么”,有助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进而增强问题意识,这是研究创新的基础。(3)创新意识。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创新才能有动力、有质量,才能跳出现有研究模式、框架,进行创造性地研究,这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关键。(4)国际意识。在研究该领域时,不仅要关注国内研究,还要关注国外研究。尤其是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这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捕捉到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这也是提高研究质量的一个捷径。如果以上4种意识都具备了,质量意识也就形成了,提高研究质量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急需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1.师生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师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尽管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性的研究达到一定理论高度,但对高校师生如何提高认识却很少有人研究,所以要加大研究力度,探索提高认识的基本措施,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这是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2.高校教师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教师的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师的创业及创业教育是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最佳典范。所以教师的创业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与创业教育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堪称首屈一指。学校通过实施一系列鼓励师生创业的政策营造了一种宽容失败、推祟创业、鼓励冒险的宽松、自由的环境,尤其是教师的成功创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欲望,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师生共促共进,积极投入到创业的洪流中。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3.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的可操作性措施。随着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应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做保障。当前学界大多是从宏观上来探讨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关评价的具体内容、指标及运行机制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却很少有人研究,但这却是构建评价体系的实质性问题,必须予以解决,以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健康发展。
4.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当前对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教育模式的构建上,缺少可操作性;而对具体的运行机制、实施的方式方法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却研究较少。为此,要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模式如何实施的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推动一些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和普及。
5.创业教育的经济学研究。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尚未见到,但这是高校师生创业及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必须予以重视,并加大研究力度,以引领创业及创业教育实践。当前应着重研究高校创业资金的筹集方式、融资渠道、专利许可收入分配制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政策等问题,以保证师生创业有资金、有动力、有保障。
6.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目前学界对政策法规的研究比较笼统,对于具体的政策法规如何制定、如何保
障其落实却很少有人涉猎。当前应着重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及其得以落实的保障措施,二是高校制定与政府相配套的政策与适合自身实际的特殊政策及其得以落实的保障措施。若这两个问题能得以圆满解决,高校师生的创业活动便会出现蒸蒸日上的局面。
注释:
①②房欲飞.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理工高教研究,2004,(8).
③范志毅.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J].商业时代,2006,(35).
④⑤韩丽霞.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调查研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⑥姬道兴.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和模式[J].职业指导教育与职业,2006,(7).
⑦程文忠.试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2).
⑧张俊,颜吾芟.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
⑨李晓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和追因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8,(15).
⑩⑾熊礼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⑿桂敏.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思路[J].科教文汇.2008,(8).
参考文献:
[1]戴育滨等.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改革研究口].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
[2]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创业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8-04-19.
[3]朱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2007,(6).
[4]李景旺.探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18).
[5]曲殿彬等.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6]程文忠.试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J].福州大学学报,2009,(2).
[7]陆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N].光明日报,2007-12-04.
[8]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6).
[9]周秋江等.“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运行[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10]查颖.“块层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法制与经济,2009,(1).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