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失范原因探析

2009-10-27 10:53曹卫国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者论文

[摘要]本文列举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学术失范产生的原因,并简要提出构建学术道德规范的原则性建议。

[关键词]学术规范学术失范学术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040—03

[作者简介]曹卫国,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近年来,学术道德缺失已成为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出版界难以回避的话题。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篡改及拼凑实验数据、学术评审暗箱操作、利用权势压制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学术泡沫化等现象屡见不鲜。舆论甚至称其为学术腐败。本人仅对学术道德缺失的某些层面做初步描述和分析。

一、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根据杨玉圣的归纳,学术不端行为有如下表现:第一,低水平重复。其中以教材、教参为最显著。第二,粗制滥造,以形形色色的辞书最有代表性。第三,泡沫学术。文章越发越多,书越出越多,刊物也越办越多。第四,假冒伪劣。第五,抄袭剽窃已经成为一大学术公害。不仅有剽窃国人著作的土匪,而且有剽窃外国人论著的海盗。第六,沽名钓誉。有不少非学术界的人,在当了大官或发了大财以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关系或金钱关系,以利益作交换,堂而皇之地当上了一些名牌大学的客座教授、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兼职教授。一旦这些名号到手后,即去掉客座、名誉、顾问、兼职字样,以“教授”的名分招摇过市,捞取更大的学术荣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第七,高等教育和学位注水。第八,学术评审深度腐败。顾海兵则将学术不良行为分为违法性学术不良行为(如剽窃、权学交易、伪造学历等)、违德性与违纪性学术不良行为(如抄袭拼凑论文等)、违理性学术不良行为(指某些学术权威制定的违反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学术管理制度)。

不过笔者认为上面的现象不宜一概称为学术腐败。汉语中腐败一词较早见于《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克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腐败”(corrup tion)一词在英文字面上的涵义是“分裂为许多碎片”。如果用于社会经济生话,其涵盖面则较宽泛。田心铭在《反腐败论》中认为,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这个定义在广义上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腐败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腐败的基本要素。在狭义上,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引入到学术领域,可以认为学术腐败是指在学术领域中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学术规范和道德的行为。而一般的伪造文凭、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一定认定为学术腐败行为,正如一般的商品造假、小偷偷窃不必认定为腐败一样。但利用公共权利贩卖真文凭;学术权威利用其地位、声望,采取诱骗或胁迫的方式将“小字辈”的成果归为己有的剽窃行为则属学术腐败。自然,把那些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称为学术失范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顾海兵也不赞成泛泛使用学术腐败一词。他认为:第一,学术腐败不能全面地描述我国学术界所存在的问题,学术界的许多问题不属于公权私用范畴;第二,易于把不属于腐败的问题当作腐败问题,这样不利于对症下药;第三,定性不准易于把问题的严重程度夸大,甚至只为轰动效应而损害学术人员的社会地位,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因此,顾海兵先生认为,用“学术不良行为”一词更确切。

在历史和现实中,学术失范现象一直存在。传统上有“剪刀加糨糊”者,现在则盛产“复制、粘贴”的“速成型学者”。学术失范者中,既有无名之辈,也有知名的学术权威。如最近披露的“黄禹锡事件”,甚至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如引起国际科学界关注的“巴尔的摩事件”。

我国历史上虽缺少实证科学研究方面的传统,但在治学方面的严谨态度是令人称道的。《大学》中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个人修养的先决条件。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寻求事理的精神。近现代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知识分子如鲁迅、任鸿隽、詹天佑等的严谨治学态度令人钦佩。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学者和大批新中国培养的学者如竺可桢、巴金、顾准、陈景润等更是严谨求实、不图名利的楷模。

但近年来学术失范现象屡见报端。如1997年,某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某的多篇“重量级”论文被查出是剽窃之作,其博导资格被撤消,并在全国高校范围通报。有学者指出:现在学术界的学术失范现象已相当严重,甚至涉及到极少数博导及学位委员会委员;既有剽窃国人著作的土匪,又有剽窃国外论著的海盗。学术失范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提交研究报告、发表论文、课题结题、成果鉴定和评奖中已司空见惯。还有一些可称为“准”学术失范的打“擦边球”现象,如将自家学报“内部认定”为国家级;凭借仕途而走上晋升职称捷径的“曲线提升”;找人代笔出版“专著”而成为“学者型领导”等。如因涉嫌巨额受贿被判重刑的原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勇在13年的“业余学术”生涯间,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17篇,参编书籍17部,单独著书5部,完成研究课题44项,37岁已经是正高职称。平均下来,每年完成了约24篇以上的论文(即每个月2篇)、0.4部个人专著、参编1.3部书籍、承担3.4个科研课题,令许多真正的学者瞠目结舌。

二、学术失范的主要原因

1.追求同行和社会的承认,实现名利和尊重

在19世纪中叶以前,国家、社会、企业对学术界提供的资助有限,学术研究的方式主要是非职业化的、兴趣驱动型的,学者少有通过学术研究而发财的,学术失范追求的承认主要是求名。20世纪以来,以科技为主体、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广义的大科学已成为社会的庞大子系统,成为得到大量资助的社会活动。许多学者把学术研究作为获得收入与承认的主要来源。而论文的数量、成果的鉴定与评奖往往与科研经费和获得承认正相关。在学术研究中,从事纯科学研究及哲学、历史学等理论研究的学者获得的资助相对较少,这些领域的学术失范行为所谋求的承认主要还是图名;而应用和开发研究的成果与各方提供的大量资助直接相关,这些领域的学术失范行为所谋求的承认一旦得逞,则可名利双收。

应该承认,学术界只是社会的一个群体,从逻辑上并不必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高尚,也没有先验的道德优越性(当然其道德水平也没有比其他社会群体更为低下)。爱因斯坦从价值关怀方面把科学家分成三种类型:智力愉悦型学者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其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功利型学者把其脑力产物奉献在科学庙堂的祭坛上,为的是纯粹的功利目的;具有宇宙宗教感情的终极关怀型学者则百折不挠地探索宇宙“先定的和谐”。在现实中,这几类学者都存在。尽管不谋私利、献身于学术研究仍是学术界所倡导的主流规范,但以功利目的从事研究的也不乏

其人。以现代的道德准则,个人正当合法地追求名利是无可厚非的。学者通过在学术上的贡献而得到学术界和外部的承认和奖励,实现个人目标如名望、物质利益等是合理合法的,这种情况不应视为学术失范。问题是学术失范是通过违法性学术不良行为(如剽窃、权学交易、伪造学历等)、违德性与违纪性学术不良行为(如抄袭拼凑论文等)、违理性学术不良行为来获得承认和名利的。

在社会转型期,受假冒伪劣、浮躁、浮夸和投机心理的影响,加之学者的精英意识、导师心态的逐渐消解,学术界早已不是象牙之塔,不具备垄断话语权力和占据主流地位的力量。既然有行政职务的学者可占有科研经费、可找人代笔,那么要求布衣学者洁身自好,恐怕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2.一些学者“学而无术”、“不学无术”

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以求实创新、探索真理为直接目标。而事实上,一些“学者”由于功底不够,功力不足,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只好采取抄袭、剽窃、粗制滥造,搞金钱学术、泡沫学术、经济学术等行为。

现在的中国简直遍地皆学者、满街是教授,甚至在政府机关也出现普及硕士、推广博士的热潮。美国大学中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超过700人的只有几所,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都不超过600人。而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博士生招生数超过1000人。某知名高校仅城市规划学院就有博士生约300人。而有些领导更是以“学者型领导”自居。中国的博士规模已经超过德国、美国,世界第一,但高水平的成果却在世界3甲之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都曾连续数年空缺。现在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大陆的教授学术水平比较差,不客气地说在大国中是比较差的。一些“学者”即使不是不学无术,充其量也只是学而无术。

有报道说,按《工程索引》(EI)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按《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排在世界第3位;2007年《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数据库收录我国科技人员的国际会议论文排在世界第2位,因而有了中国科技大幅度提高之说。殊不知这是包括港澳台的,按我国内地科技论文数排序,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量仍排世界第5位。而在过去10年中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而论文被引用却排在世界第10位,其论文的质量、水平可见一斑。而目前的学术管理评价体制又热中于以数量为准,这些“学者”出现学术失范现象很正常,不出现倒是反常。

3.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学术共同体是一个以“求真”作为自己主导价值,并且追求向善、臻美、趋圣的自足共同体,学术研究的直接目标是扩展知识、探索真理、增进学问、认识世界,以追求真善美圣的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为精神核心,以逼近和达到真善美圣为理想境界。

学术失范的各种表现是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比如弄虚作假缺少真,剽窃抄袭缺少善。许多学术失范现象如泡沫学术、权力学术、利用权势压制不同学术观点是既不求真、也不向善、又少臻美、更无从达圣。

4.现阶段学术管理评估机制不合理

学术研究的管理评价体制理应以求真为基础,把质量放在首位,鼓励创新。但是目前的学术研究的管理评价体制存在不足,突出表现为计划学术、官场学术、重量轻质的量化政策。

目前学术研究的管理评价体制存在着行政式的垄断审批方式分配资源,审批学术、等级学术与政治、官员结合在一起,官员染指学问,出现学术权力寻租现象。现有的学术管理制度把学术看成是与官场一样,“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大学问大,官涨学问涨。一些中国特色高级别的课题的申请立项“官本位”严重,如果申请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是官员,获得立项目的可能性就大。许多在职公务员甚至是高官“主持”了不少课题的“研究”。

有些部门、单位则把凡是冠有“中国”、“全国”字样的期刊视为国家级,为此还闹了不少笑话。各种“皮包出版社”、“皮包期刊社”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以“中国”、“全国”、“亚洲”、“世界”的招牌出版图书,登载论文,评选奖项,上当受骗者还不在少数。实际上,即使是合法正规的期刊,“国字号”期刊,也未必就比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学报水平高。在自然科学领域,国际上许多高水平生命科学工作者希望自己能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而《细胞》杂志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诸多期刊之一,按照中国的标准,它只是大学主办的学报甚至是学报的一个分册。同样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例,试问当今有多少家“国字号”期刊的水平能高于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大学曾经不把国家某部委主办的“国字号”教育期刊列入国内教育类一级学术期刊,而把某师范大学的高水平教育类期刊列入国内教育类一级学术期刊,值得钦佩,也需要勇气。

如今科研经费的取得、职称评审、学位点评审、高校评估排名中确实存在着重量轻质的现象,在客观上造成低水平重复发表出版、剽窃及买文发表出版、学位泛滥、学位走私、唯学位学历化等现象,个别单位默认甚至庇护学术失范行为。有些“超天才”(抄、添、裁)学者动辄号称每年发表几百篇文章、几十部书、上千万字的著述。量化政策导向的负面效应使人们片面关心和追求论著的数字、数量和规模。在重量轻质的学术研究和评价体制之下,某些学者们的学术活动也发生了严重的异化,更多的精力不是投身于学术研究本身,而是设法获得更多的项目立项。

纵观中外,大师的产生、重大的发现与发明并不是单纯用成果的数量来衡量的,也不是以学历学位为依据。华罗庚、陈寅恪、沈从文就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如果按照某些单位的量化标准,肯定是评不上教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获奖时的论文数量只有几篇,也没有巨著,如果从量上论,在中国的一流大学恐怕连副高也难以评上。科斯、钟敬文、陈景润一生公开发表的成果在量上,还不够一些“超天才”学者一个“五年计划”所完成的。

众所周知,学者是受教育程度、受尊重程度、受寄托程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公众把科学家、教师等奉为最值得尊敬、最有威望的群体),理应摈弃弄虚作假、泡沫学术等自欺欺人、祸国殃学的恶习。何况不偷窃,不舞弊、诚实等准则也是其他社会成员应遵守的基本规范,称得上是社会的基本道德和伦理底线,用其要求学者及学术研究绝不是过高。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以求实创新、探索真理为直接目标,学术研究的规范秩序是依靠学者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即默顿提出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和技术规范(如客观性、可验证性等)来维持的。而现在一提学术规范,人们关注的仅仅是保障学术“求真”目标实现的“底线规范”,已经有些可悲。

三、构建学术道德规范的原则性建议

为抑制学术失范行为,构建学术道德规范是十分必要的,限于篇幅,这里仅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1)热爱学术事业,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反对伪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2)明确学者的责任和学术研究的价值目标

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己任,扩展知识,探索真理,增进学问,以人为本,认识和利用世界。学术研究不仅是一种物质实践,也是开拓性的社会伦理实践,应该树立科学的科学研究的道德观、价值观。(3)在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勇于批判、创新,勇于承担责任,反对党同伐异,诋毁他人,反对抄袭剽窃。(4)倡导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理念,培育独立人格,避免过度的计划学术和学术政治化。(5)建立现代学术规范体制。

注释:

①杨玉圣.为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学术腐败问题答问录[J].社会科学论坛,2001,(10).

②④顾海兵.学术不良行为:类型与治理[J].河南社会科学论坛,2003.(3).

③田心铭.反腐败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33.

⑤[美]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0.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者论文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程门立雪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
大学者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