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陵与“样式雷”立样图卷

2009-10-26 09:35
文物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石像样式建筑

李 寅

在惠陵落成111周年之际,北京中贸圣佳拍卖公司从海外征集的清宫内务府样式房遗图——样式雷《惠陵中一路立样》卷引起了清宫文献、皇家建筑专家以及海内外收藏家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此卷长390厘米,宽31.5厘米,纸本设色,字锦包首,金丝楠木盒。与常见手卷画不同的是,它自左至右以国画形式彩绘了惠陵五孔石券桥、望柱、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隆恩门、配殿、明楼、宝顶,直至东双山峪后宝山的立样全图,绘制水平精良。画面上还对应贴有155张黄签,小者1 x0.5厘米,大者9×4.5厘米,其上以工道的蝇头小楷记录着各种营造内容,少则一二字,多则近百字,颇为引人注同。

“样式雷”立样等图档大都因进呈御览而被作为清宫档案收藏的相关部分,转而成为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珍贵藏品。即使是在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之际,由雷景修从样式房偷偷运回家中秘藏的大部分“样式雷”图档也由以朱启钤先生为首的营造学社发动文人及相关单位购回,并将其收入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少量流失海外的“样式雷”图档则珍藏在美国、日本等国的公私收藏机构中。分散在雷氏后人手里的部分图档,或于1964年底捐赠北京市文物局,或在文革开始后偷偷焚毁,故而在国内鲜内传流。关于这卷立样的来龙去脉及重要价值,还要从惠陵说起。

惠陵的两位墓主人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寝,位于清东陵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同治帝是清人关后第八帝。为成丰帝奕拧之长子。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紫禁城西路储秀宫,母亲为懿嫔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皇太后a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宗病逝,载淳继位,改第二年为“同治”,时年仅6岁,由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与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大婚。次年亲政,但事事仍受西太后牵制。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三十日患病,十一月出天花,十二月初五日崩于养心殿,年仅19岁。同治帝在位13年,亲政不足2年,是清王朝最短寿的一位皇帝。

惠陵的另一位墓主人是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同治帝死后,被封为嘉顺皇后。在皇位继承人上,西太后不立溥字辈,仍立载字辈,且立幼帝,以便于垂帘听政。阿鲁特氏以皇嫂身份寡居后宫,心灰意冷,身体多有不适。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十八日患病,两天后死去,传说为绝食身亡,年仅22岁。

阿鲁特氏死后,朝野震动很大,一些人想借此讽谏西太后,为大行皇帝立嗣,也为太清绪统着想,可西太后仍不听。光绪五年(1879年),阿鲁特氏与同治帝同时葬入惠陵地宫。

惠陵的规制与“样式雷”

惠陵在建筑规制上完全依照咸丰帝的定陵,用的几乎是一张图纸。但惠陵的神路却很短,从第一道泊岸的中心,往北至哑吧院,神路全长372.6米、为清表陵中最短的一段神路;而且,神路不与孝陵主神路相连。清制,顺治孝陵以后的每座帝陵神路,均与孝陵主神路相连。各后陵神路与本朝帝陵神路相连。这样,在清东陵形成脉络分明、越止有序的神路网络。惠陵神路不与孝陵相连,有人将它与同治帝因生前放纵自己,至死没有儿女这种现象联系起来,言之凿凿,使人陷入迷雾之中。

我们查阅了大量清宫档案资料,尤其是《惠陵工程做法》,里面有许多“样式雷”的设计图样,其中就有惠陵与孝陵神道相接的绘图,说明当初雷思起、雷廷昌在设计惠陵时,绘制了长长的神道,与孝陵形成了严密的神道网络。

说到“样式雷”,需要着重介绍一下。样式雷,又名样子雷、样房雷,是清代著名宫廷建筑太师雷氏家族的统称。由于雷氏八代传人均掌管“样式房”,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样式雷”。

“样式房”是职掌皇家建筑设计与监察工程的机构,在清代宫廷建筑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有清一代,举凡都城、宫殿、坛庙、陵寝、苑囿、府邸等皇家建筑工程,按成例需由管理各工程事务的清宫内务府或钦派工程处等衙门统领其所属的设计机构——“样式房”的专职匠师,制作“画样”“立样”和“烫样”,并制定“工程做法”,经钦准后支取工料银两,招商承修。在这些御用专职匠师中,以雷氏家族“终清之世,最有声于匠家”。

“样式雷”家族供职于皇家建筑工程始自清代康熙年间,至20世纪初共八代人出任“样式房”掌案之职,负责皇家建筑设计与营造,在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多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从北京的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到承德的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清东陵和西陵,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五分之一是由雷氏家族设计修建的,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其中,毛泽东居住的中南海菊香书屋、周恩来住过的西花厅等也是“样式雷”设计的。著名人物包括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瑞、雷廷昌等。而“样式雷”之声名至第六代雷思起和第七代雷廷昌父子两代达到最高峰,“为朝官所侧目”。“样式雷”家族作为清代皇家建筑的总设计师,他们对北京乃至中国建筑的影响是绝无仅有的。正如著名的“样式雷”研究学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所说,在全世界恐怕找不到这样一个家族,前后延续200多年,一直从事最高级建筑的设计;作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世界各国古代建筑师中,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建筑世家。

据有关惠陵的清官档案《旨意堂司谕》中记载的“爷谕:雷思耀撤去,添派雷廷昌”,可以看出,“样式雷”家族中的第七代传人、时任样式房掌案的雷思起与第八代传人雷廷昌自此全都参与了惠陵的设计工程,也由此可知《惠陵中一路立样》的作者正是雷思起和雷廷昌。

雷思起(1820~1876年),字永荣,号禹门。从小在父亲雷景修那里接受的严格训练,使他谙熟皇家营造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从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到组织管理,从会计业务到工程地质、生态乃至风水,都无一不精。他曾随父亲参与昌西陵、慕东陵等工程,之后又主持了定陵、定东陵、惠陵和西苑等建筑设计重任。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颐和园时,雷思起携长子雷廷昌进呈园庭营造图样被帝后召见过五次。光绪二年(1876年)末,劳累过度的雷思起从定东陵、惠陵工地扶病返京后,不久便离开人世。雷廷昌(1845—1907年),字辅臣,又字恩缓。主事后承担了天坛祈年殿、紫禁城太和门等皇家重要工程,光绪三年(1877年),雷廷昌因惠陵金券合拢和隆恩殿上粱有功被朝廷赐为二品,“样式雷”家族的荣耀至此达到了巅峰。

雷思起、雷廷昌父子承担惠陵的设计重任,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不仅仅是辛苦,还要察言观色,以避免设计的图样令朝廷不满意。他们日夜奔跑在东西陵的山水之间,绘制出很多图样,先呈交给恭亲王、醇亲王两位王

爷过目,再由他们择要汇报并进呈两宫皇太后御览。

《惠陵中一路立样》的重要价值

在清官惠陵文献中,有两份最为重要,一是《惠陵规制丈尺地盘画样》,二是《惠陵抄平台溜地势跨空垫土中一路立样》(本文简称“惠陵中一路立样”)。后者即开篇提到的这卷《惠陵中一路立样》。

从此卷立样所贴大黄签上看,内容有“志椿起往南至五孔石券桥止通进深二百十五丈……”说明这卷立样记录了整个惠陵将来地下施工的丈尺情况。大黄签记录的这一惠陵首止距离和档案中记录的“全局丈尺自穴中往南至五孔券桥南如意石通进深二百十五丈四尺八寸”正相吻台。可见,当时在绘制此图时,雷恩起。雷廷昌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

这卷立样最为可贵之处是在五孔桥之北,赫然设计了5对石像生,由南而北依次为:狮子、大象、立马、武士、文臣。而实际上的惠陵是没有石像生的。

众所周知,清陵工程做法取法于明陵,在入关之初营建的孝陵尤其如此。孝陵的石像生和明长陵的石像生一样为18对,长陵之后的明代其他陵寝均不设石像生。所以,康熙皇帝在营建景陵建筑时,并没有设立石像生。雍正皇帝在建筑泰陵时,本着孝侍前辈的原则,在陵寝规制上不敢僭越父亲的景陵,也没有设计石像生。乾隆皇帝即位后,监察御史马起元(亦作玛起元)立即上了一份折子。折子内称:“向定万年吉地规制,奉旨不必建造石像生,钦遵在案。伏思大行皇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经设立不忍增加,此诚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虽非风水攸关,实系典制所载。万年缔造。有此更可以永肃观瞻。且景陵旁附寿陵,同一大红门,并未分两处围墙,是以圣祖仁皇帝不肯设立者,亦出于孝思之深心。后世子孙欲竭追慕之诚,凡与典礼所载无不曲尽,方觉毫无遗憾。今奴才愚见,请于景陵前照典制敬为添设,而现今万年吉地亦另为敬谨建立,以补以前所未备。如此,始于典制无缺。”

马起元的这份拍马屁奏折,正中乾隆帝的下怀。他很喜欢石像生,可是,由于父祖的陵寝没有,自己将来也不好建立。看了马起元的奏折,乾隆帝当即决定采纳,虽然大臣们一致反对为泰陵补建石像生,可是,皇帝坚持,还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如期为泰陵补建上了。接着,乾隆帝又为景陵补建了5对石像生。我们今天看到的景陵石像生,是建在弯曲的神道上,大有向背参差之感,看上去很滑稽,完全失去了石像生有如仪仗的威严之感。这样,后来建立的乾隆裕陵就堂而皇之地建立了石像生。之后修建的昌陵、宝华峪陵寝、定陵无不如此。

这种规制,作为清官首席建筑设计师的雷思起及雷廷昌清楚得很,因而,在绘制中一路立样时,很自然地加进了5对石像生。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陵寝却没有这组建筑。原来,在光绪元年四月初七日,慈禧、慈安皇太后下懿旨:“惠陵现在择吉兴工,除神路及石像生勿庸修建外,其余均照定陵规制。”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这卷立样的绘制时间肯定是在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三日慈禧皇太后指定双山峪为载淳的万年吉地并确定陵名为惠陵之后,至四月初七之前。惠陵立样呈上后,两宫皇太后基本采纳了他们的设计方案,但不知何故,却裁掉了石像生和神路。在当地,有人说是由于同治皇帝没有留下后代,所以没有修建神路和孝陵的神路相连接。真相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不管怎样,这卷立样完整记录下了惠陵的最初设计规制,有剐于今天我们看到的陵寝,其间有没有皇家的难言之隐,给后人留下发掘资料、认真研究的余地,实在难能可贵。这卷立样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清楚地标注了各个建筑的地下结构。从地皮以下,有小夯灰土、地下砖、地下石、柏木桩等等。而且,建筑不同,结构会完全不同。比如小夯灰土就会有很大差别:石像生一律七步、牌楼门七步、朝房七步、班房五步。隆恩门九步、配殿九步、隆恩殿九步。方城下十一步、地宫金券下十一步、神道碑亭下十三步,宝顶下最多为二十五步。

另外,该立样图卷还部分标注了建筑的丈尺,这使得后来工程人员在操作中有了重要依据。比如神道碑亭的标签就注明“碑亭台基见方三丈三尺三寸”,和实际测量的碑亭台基边长10.57米基本吻合。该图卷还标注了建筑之间的空间距离。从五孔桥至牌楼门、牌楼门至碑亭、碑亭至三孔桥、三孔桥至隆恩门、隆恩门至琉璃花门、琉璃花门至方城等的丈尺都标注得一清二楚。所以,这卷立样实际上兼具施工图纸的实用价值。

总之,由雷思起、雷廷昌设计绘制的《惠陵中一路立样》图卷,使我们了解到惠陵最初的设计方案以及雷氏家族非凡的建筑才能和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水平。图中运用了透视原理、投影原理和图层原理,不仅推翻了中国古代建筑未必经过设计的旧论,而且还证明至少在一二百年前,中国的建筑设计已经使用了非常先进的绘图技术。有关专家认为。如果充分挖掘以此卷为代表的样式雷图档所体现出的清代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史甚至世界建筑史都将要改写。因此,这卷《惠陵中一路立样》堪称是一件文献价值重大的清代宫廷文物。

至于这件珍贵的清宫档案文献缘何流落海外,还要从“样式雷”第五代传人雷景修(1803~1866年)说起。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雷景修重新夺回了被外姓同行接管的样式房掌案之职,成为“样式雷”家族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在经历了雷氐家族几代人心血营造的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焚掠的惨剧后,暗自将存放在圆明园附近样式房中的画样、立样及烫样运到城内筑屋珍藏。由此,原本属于皇家的绝密建筑档案就在乱世中流人民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皇家建筑设计和样式房差务也随之消失,雷氏家道迅速败落。家族后人开始瓜分和变卖先人的皇家建筑图样来维系生活。由于“样式雷”声名显赫,这些图档在市场上十分抢手,并开始流至海外。这卷《惠陵中一路立样》应是在此时散佚民间的。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图档

惠陵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日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近436万两。两宫皂太后阅视工程后,不仅称綮惠陵“整齐坚固”,而且对有功人员“优加奖叙”。惠陵兴工时,正处于慈安陵、慈禧陵紧张的施工阶段,加之内忧外患,耗银似水,国库空虚,本应俭省用工用料。可是,慈禧皇太后徇于母子之情,不但将工程标准完全按照定陵规制办理,而且在修建时所用木料全部采用进口的梭楠木。这种木料质地坚硬,不易糟朽,其比重与铁块接近,据说,将其置于水中,会沉底。民间称这种木料为铜操、铁操,惠陵也因此而拥有“铜梁铁柱”之称,成为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最富特色的例证之一。

2000年11月30日,惠陵所在的清东陵以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作为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图档,“样式雷”家族绘制的皇家建筑图样等国图文献,继“清朝内阁秘本档案”之后顺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Memory of the World)。从概念上讲,世界记忆遗产是吐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延续,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是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址,而世界记忆遗产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该名录收编的是符合世界意义入选标准的文献遗产,是世界记忆遗产的主要名录。目前共有45个国家的91项文献遗产人选《世界记忆名录》,其中我国入选五项。正因如此,这卷海外回归的样式雷《惠陵中一路立样》才愈加显得珍贵了。

猜你喜欢
石像样式建筑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复活节岛石像
建筑的“芯”
未解之谜——复活节岛石像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