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言交往中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

2009-10-24 05:49叶晓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顺应论语境

叶晓艳 陈 彧

【摘要】 刻意曲解是一种语用策略,它是从听话人角度出发故意歪曲理解说话人话语的语言现象。本文以顺应论中结构对象顺应的理论为基础,从语音、词汇、句法层面对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顺应论;刻意曲解;语境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3-011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57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语言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三种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语言的顺应性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Verschueren, 1999:59-61)。

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使使用者能够从多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正是由于顺应性,才使人们的交际语言更加的灵活多变。

Verschueren认为从语言的顺应性出发来研究语言的运用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对象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本文拟从结构对象顺应这一维度出发,从语言、词汇以及句法结构三个层面来分析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

二、刻意曲解

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DMI) 是指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 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 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

刻意曲解有三个特性:第一,刻意曲解是在正确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刻意曲解强调了说话人的意向性, 即,说话人在充分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故意歪曲对方的意思,是说话人对语言调控的过程;第三,说话人以刻意曲解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达到某个交际目的。

刻意曲解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它是通过对说话人的心理理解后,并对自己话语加以调节,以达到制造幽默、抵御侮辱、维护面子、打破僵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和冲突、摆脱困境、避免不利后果等语用功能。

三、刻意曲解的结构对象顺应

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模糊性,虽然给交际造成了许多困难,但如果对语言的模糊性加以积极利用就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也可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刻意曲解这一语用策略就是听话人通过说话人语言的模糊性,在充分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故意歪曲对方的意思,然后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上反映出来,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效果。

下面就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讨论刻意曲解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造成这种语用效果的。

(一)语音层面

在刻意曲解中,听话人常常有意利用谐音(音同或音近)、重音、语调曲解对方。因为语音上有相似,所以反馈信息看似合作,而实际是在曲解对方的话语意思,以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刻意曲解是在听话者已明确对方话语意图的前提下,而隐蔽地顺应其谐音或重音的相似选择不能使对方满意的反馈话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如:

例1:(女生A经常吹嘘自己男友很有钱,经常带她去吃高档菜)

某日,在餐桌上,朋友们好奇的问A,他男友经常带他去吃什么。

A: 他经常带我去吃日本料理,他喜欢吃鳗鱼饭。

B:鳗鱼是什么啊?好高档的东西啊,我们都没听说过。是不是那种游的很慢的鱼啊?

在这一例子中,B很显然知道A所说的鳗鱼是什么,但她顺应了“鳗”的谐音,用“慢”代替,从而刻意曲解鳗鱼的意思,以达到幽默和调侃的效果。

例2:女孩:具体我也说不好。关键是缘分,投缘的才行。

男孩:这么说,像我这样头扁的就没戏了?

女孩提到的“投缘”,根据缘分一词可推测出,她是指双方有缘分,合的来,而男孩却故意顺应了“投缘”这个音,刻意曲解成“头圆”(与“头扁”相对),以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此处,男孩的刻意曲解做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还能巧妙的试探女孩的心思。

(二)词汇层面

从刻意曲解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刻意曲解出现的前提是说话人的言语中有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才能造成听话人有机可乘。

语言本身就有语义模糊的特点,有些词语具有多种意思,需要一定的语境加以提示和限定,才能确定其意义。词的多义性便成为刻意曲解的诱因。如:

例3:图书馆里自习一男一女争座位。女孩本来把书放在桌面上,然后去打水。回来后发现男孩子把她的书拿开,自己坐在那里了。于是,女孩叫男孩让开,男孩却不让。这时,女孩很气愤的说:“你是不是男人啊?”男孩回答道:“我怎么不是男人啊!你有看到我哪里象女人吗?”

在上面例子中,该男生从词汇的意义上对“是不是男人”做出了曲解。 “是不是男人”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从外表或生理特征上来看,样子象不象男人;另外一个是,从度量,风度上来看,行为够不够男人。该男生很清楚地知道,女孩所说“你是不是男人”不是指他的外表或生理特征是不是男人,而是指他的行为不够男人。而该男生为了在公共场合显的不势弱,把该女孩的本意刻意曲解,并把话题引向利于自己面子的一边,为自己开脱。

另外,在我们日常交际中,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说话人的言语中常会省略谈话双方共同了解的那一部分,或用指示代词来代替。这就为听话人提供了刻意曲解的机会,如:

例4:一次,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是谁说的?”有人用不熟悉的英语回答:“1755年巴特里克·亨利说的。”“对,回答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不知道。”这时从教师后面传来叫喊:“把日本人打倒!”女教师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喝问:“谁?这是谁说的?”沉默了一会,教室一角有人回答:“1945年,罗斯福总统说的。”

老师在后一个问题中问的“谁”,是问哪个同学,并带有批评指责的语气。沉默后的回答却故意将老师的问题看作是类似于前一个问题的历史知识提问,回答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虽然不是老师期待的答案,却缓和了教室紧张尴尬的气氛。

(三)句法层面

句子的内在句法关系是复杂多变的,然而这种多变的句法关系也导致了不同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诱发刻意曲解。如:

例5:妈妈:儿子,不要和皮特一起玩,他不是好孩子。

儿子:妈妈,可是皮特可以和我玩,因为我是好孩子。

妈妈确实陈述了一个不许儿子和坏孩子玩的命题,但该话语并非简单的陈述或以言指事,而是对儿子管教和约束,甚至是一种警告和命令。儿子却有意回避妈妈的意图,把句子的主语变成皮特,断章取义,从而和妈妈进行狡辩,以争取与皮特一起玩的机会。

此外,有些句子根据其断句和侧重点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意思。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6:一对男女在讨论双方的地位时,男生说:“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女生听到这后立即答到:“Yes, you are right. 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

该男生以woman作为主语意为:“女生如果没有她的男人就一无事处。”但该女生却刻意曲解其意思,通过断句的侧重点不同,把主语改为man,“女人! 没有她, 男人就一无事处。”该女生通过刻意曲解,把话题转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维护了女性的尊严。

四、结论

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取决于不同的语境因素,是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结果。他是一种意图性很强的语言选择。

本文主要从顺应论的结构对象顺应出发,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对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刻意曲解不是自发的或与生俱来的,而是为顺应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环境等因素,利用对方话语中语音、词汇或句法的模糊性而产生的。这种顺应看似语言结构上顺应实则是刻意曲解了对方的交际意图,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刻意曲解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是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因时,因地,因人不同,选择各种语言策略来达到交际目的,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我们必须注意刻意曲解并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要分场合来确定其适应性,否则会适得其反,既不能维护自己的面子甚至会损坏自己的面子。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9.

[2]Yule, G. Pragmatic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丛日珍. 论关联理论对刻意曲解触发条件的诠释作用[J]. 山东外语教学,2007,(1).

[4]付萍. 从言语调解理论角度看刻意曲解[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7).

[5]何自然. 语用学新解(导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何自然,申智奇. 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3).

[7]钱冠连,霍永寿. 语用学诠释[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孙亚. 也谈刻意曲解[J]. 外语研究,2005,(2).

[9]谢丽. 曲解的语用功能[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0).

猜你喜欢
顺应论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