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柏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诗人张继,襄州(湖北省襄阳县)人,玄宗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肃宗至德一年(756),他漫游苏州、绍兴,剡县(今嵊州)、天台国清寺,写下《枫桥夜泊》、《阊门(苏州)即事》、《会稽群楼雪霁》、《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等诗,记下其行踪心迹。《枫桥夜泊》是他夜半泊舟苏州城外枫桥时的留咏,弥漫着一片淡淡的朦胧景色,燃烧着瞬间的忧伤情绪。这首诗影响深远,明代文征明和清代俞樾曾先后加以刻石立于寒山寺内,韦应埸、岳飞、陆游、唐寅、王士祯等题咏诗文碑数十方立于寺内。此诗唐时传入日本,日本现行几种小学教科书选了这首绝句,为日本人所钟爱。诗中所咏古钟后来流入日本。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后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两人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故寺以诗扬名,诗以寺流传,相得益彰,影响海内外。枫桥原名封桥。因张继这首诗出来后改名枫桥。
后代对《枫桥夜泊》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多有歧见。约有四说:
1、虚写说。“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明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胡应麟着眼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审美感受进行“兴象之合”,不必追求其闻钟真实与否。此说有一定道理。事实上。艺术创作大多虚构而成,供读者借以联想感受。何需事实敲定?
2、事实说。“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曷足怪乎?吾闻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
又“张继题城西枫桥寺诗,欧阳文忠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到吴中。今吴中寺实以夜半打钟。”(南宋:叶梦得:《石林诗》1陈、叶两人认为写的是事实。
又“唐陆羽《樟州与温商夜别》诗云:‘隔水悠扬半夜钟,乃知唐人多如此。”(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此言唐代“夜半钟声”的普遍性。
3、非打钟时说。“唐人有云:‘姑苏域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认为子时三更时刻,人们酣睡,不可能打钟,否则,破坏宁静。持之亦有理。
4、声云说。这是黄德揆在上海《新民晚报》(1997年2月6日)上所写《夜半钟声如何到客船》一文所持观点。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5公里处,枫桥位于城西3.5公里处,两者相距约为1.5公里,那么,夜半钟声又是如何传到客船上呢?该文认为:当夜半寒山寺钟声传播到空中后,正巧遇到飘浮在空中的“声云”。声云又将钟声反射回大地。由于声云传递声波时,能量损失较少,声音清晰,故容易给诗人张继留下深刻的印象。“声云”是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海滨做声学实验时偶然发现的。声云能将反射的回声传到几十公里或几百公里以外。美国的圣海伦火山在1980年5月爆发时;在离火山口350公里范围内的广大地方,却无一人听见爆发声,相反。范围之外听见惊天动地巨响。所以,张继夜泊枫桥时。能听见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并由此感慨,写下不朽的诗章,也与偶然的机缘——声云触发有关。
上述1、3两说持否定态度。2说持肯定态度,4说则以现代科技角度解释声波通过“声云”传播到客船上,颇为新颖。今罗列出来,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