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琳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小说家,生于清教徒家庭。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特别以《红字》闻名于世。还有长篇小说《七个尖角的房子》、《玉石雕像》和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雷影》等。他的作品擅长心理描写,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作品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因此,他的小说很受读者的欢迎。
读霍桑的《秋天》,从“遍地推满了枯叶,它们在脚下沙沙作响”,“沙沙地响”的“没有什么比这声音更能象征秋天”中窥见了夏天的存在:“这天下午散步时我看到两株橡树仍然保持着夏天的翠绿”,“树干紧抓着崎岖的岩表”;它们扎根岩下,高耸入云,用一片新绿荫覆着灰色的巉岩。“在河岸的斜坡上和隐蔽的地方,却是一番特殊的温暖和丰茂的景象,……有一种舒适的暖人心房的感觉。这是只有在夏天才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秋天中夏天的存在,一反“萧萧秋杀人”(《古诗十九首》),“玉露凋伤枫树树”(杜甫《秋兴》)之常态,印证秋天是美丽的,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者在秋天仍体会到夏天给人“有一种舒适的暖人心房的感觉”。
如何绘景?一方面要逼真如画,写山像山,写水像水。即所谓“写景需曲有此景”(施补华《岘慵说诗》),霍桑对“林间小径漫步”举目见到的描写“移步换形,中有真意”。(许印芳《诗法萃编》卷六下)“黝黑和黄色叶子”——“去年脱下的衣裳”;长满“新鲜的青草”,“雪松组成的栅栏”,“灌木丛”伸出枝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作者的工笔手法,展示了秋的魅力。但是,在写到他在树林中发现的两种生命物时,他的感觉却比普通人更敏感,更有温情。如他对蚊子的“心慈手软”。这种慈悲也许只有作家才能具有。
艺术创作必须重视意境的创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要做到“动中有静,寂中有音,冷处有神”。(吴雷发《说诗管蒯》)霍桑的《秋天》就很重视意境的创造,做到了将生命与自然合为一体。即使写景,也在动中显示出静来。如“带着青壳的胡桃正从树上落下,落下的还有板栗”。这种动景更好地渲染出秋天树林的宁静。
霍桑的《秋天》,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中夏天的存在,歌颂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附原文:
秋天
(美国)霍桑
这是十一月一个连绵不断的阴霾日子,秋天在加速凋零的进程。山坡上或山谷里现在已很难找到一小块绿色的草地,就是罕见的绿洲上也撒满枯黄的落叶——衬托得周围这些短的鲜草分外嫩绿。除掉柏树林外,遍地堆满了枯叶。它们在脚下沙沙作响,没有什么比这声音更能象征秋天了。然而在这天下午散步时我看到两株橡树仍然保持着夏天的翠绿。它们生长在巨大的岩石附近,树干紧抓着崎岖的岩表;它们扎根岩下,高耸入云,用一片新绿荫覆着灰色的境岩。遍布各处的其它橡树,零星点缀着几片绿叶和几根翠枝,它们滋生在坎坷的偏僻处。沙沙地响。
一个暗淡阴沉的日子,树林中是一片惨淡,然而在河岸的斜坡上和隐蔽的地方,却是一番特殊的温暖和丰茂景象,明亮的阳光照射到这里。使得棕色的橡树呈现着欢快。有一种舒适的暖人心房的感觉,这是只有在夏天才能体会到的。
这天下午我沿着林间小径漫步,路蜿蜒曲折。举目能见到的甚少,在一座小山爬上爬下,时而钻入时而钻出浓荫。一部分路上铺满白松的黝黑和黄色叶子——这是它去年脱下的衣裳:一部分路上长满剪短的非常新鲜的青草。有时树林横跨它而过:有时它长在路边。靠近一排古老与满身绿苔的雪松组成的栅栏,树下长着灌木丛。在草上伸出它们的枝条;有时它又挨着一道古旧的石墙。墙身比它围着的树木还古老。一道石墙,当它周围长满灌木丛,它们的根所入墙下,就成为一件令人快慰并引起遐想的物体。它是很久以前造成的,很明显不为人类所有,似乎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昨天我在林间发现两个蘑菇,可能是前夜才长出来的。我还看见一只冻僵的蚊子。本来我想因它的同类在夏天所给我的伤害进行报复。看到它那可怜巴巴。就不再折磨这个孤单的幸存者了。
带着青壳的胡桃正从树上落下,落下的还有板栗。
今天我发现了一片枫叶。它全部是黄色。只有在最顶端。是耀眼的鲜红。好像是一滴血悬挂在它上面。树叶第一步变成鲜红,第二步变成黄色,然后它枯萎,凋谢,脱落,像它们大多数过去所经历的一样。(申奥译)
(选自《中学生课外阅读与欣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