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晶晶
鲁迅先生在《故乡》的人物对话中,别具匠心地运用了二十多个省略号。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这里对这二十多个省略号归成六类,简要地谈谈它们的表达作用。
一、表示欲言又止或说话时断时续。如:
1、“老爷!……”
2、“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3、“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
4、“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5、“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6、“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出去,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以上各例都是中年闰土的话,例1表示欲言又止,例2-6表示说话吞吞吐吐时断时续。这些省略号所产生的间隔、跳脱、断断续续的效果,准确地表达了闰土见到儿时伙伴时的高兴、激动的情绪,以及凄凉的苦不堪言的内心感受。尤其是张口一个“老爷”,闭口一个“老爷”,接着就用省略号表示沉默,这样就十分传神地反映了“我”和闰土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二、表示被别人抢白而说话中断。
如:
7、“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他不咬人么?”
8、“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刻的怪声大叫起来。
9、“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以上三例省略号都表示因被别人抢白而说话中断。例7先写少年闰土兴致勃勃、有声有色地介绍刺猹的情形,这段引人入胜的叙述,使“我”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因而不等闰土说完,“我”便禁不住发出“他不咬人么?”的疑问,于是打断了闰土的谈话。这样有利于刻画少年闰土的天真烂漫以及“我”和闰土儿时的亲密无间。这里的省略号起了很好的配合作用。例8是写“我”与宏儿的对话被突然闯进来的杨二嫂的尖怪声打断。这样有利于作品情节的开展,例9写“我”的辩解被杨二嫂抢白而中断。这样,一方面刻画了杨二嫂的尖嘴利舌,得势不饶人:另一方面也写出“我”对杨二嫂感情上的讨厌。这种先声夺人的写法,与省略号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三、表示说话时思维的跳跃或还在思索、想象之中。
如:
10、“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11、“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例10是母亲向“我”介绍杨二嫂时说的话。这里,母亲在思维上有了跳跃,不说杨二嫂昔时的模样、情形,而只点出“开豆腐店的”来勾起“我”对杨二嫂的回忆。这样写能使文字简洁,避免与下文重复。例11写宏儿问大伯什么时候能回来,大伯的回答却是:“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这时候宏儿急了,就说了这句无限惋惜的话,说着就“痴痴”地思索、想象那无法挽回而又一定是饶有兴味的约会情景,表现了宏儿与水生,新一代之问的亲热关系,对今天的“我”与闰土起到了对照作用,深化了主题。
四、表示说话絮絮叨叨或支支吾吾而略去同样内容的话。
如:
12、“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13、“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14、“哪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例12中的省略号,表示杨二嫂说话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例13中的省略号,表示杨二嫂继续喋喋不休地说着“贵人眼高”一类尖刻话。例14中的省略号,表示“我”答话时因“惶恐”而支支吾吾没法说清楚。这三例中的省略号都表示略去相同意思的话语,这样既有利于真实地叙述人物当时的谈话情景,又使得文字简练、明快。
五、表示因兴奋、激动而未能把话说完。
如:
15、“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16、“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17、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例15、16是少年闰土的话,写他聪明能干,具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和经验。写他说话时候滔滔不绝的那股兴奋劲儿,是为了突出他的活泼、热情、可爱,以及他与迅哥儿(“我”)结下的深厚友谊。省略号在表达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17是写“我”回故乡后第一次与闰土见面,因“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而未能说下去。这跟下文“我接着便有许多话……但又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个省略号,对突出闰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表示略去列举的同类事物。
如:
18、“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例18中的省略号表示少年闰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鸟的名称还没说完,真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这种用法的省略号功能与第四类相同,能够使得行文简洁明快,避免啰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