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涛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中国唱片业在重重的压力和冲击下经历了从衰退到重新崛起的艰苦历程。文章以此过程为视角观察了中国唱片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认真剖析了网络流行音乐的成长情况,并对这种新生流行音乐形式的未来发展前景提出了深思熟虑后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流行音乐;唱片业;变革历程;未来展望
一、中国唱片业生产链条受网络流行音乐冲击前后的变革历程
网络流行音乐在中国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只经历了短短八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个看似短暂的历程中,网络流行音乐每年都以全新的面貌展示给欣赏者,以迅猛的速度越来越多的占领着音乐市场。但此消彼长是万古不变的真理,网络流行音乐的繁荣对中国传统唱片工业的冲击就显得尤为突出,在网络流行音乐强大的压力之下,唱片业经历了衰败、重组、斗争、适应、融合等的变革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充分显示了市场经济和高科技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则。
(一)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中国唱片业的生产模式和生存状况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从1986年的“百名歌星演唱会”开始,中国的流行音乐大幕徐徐拉开。随着流行音乐商业化进程的展开,中国的流行音乐高潮迭起,在每个年代都有經典的作品被广为传唱,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与日俱增,唱片公司的的经营也有声有色,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作销售模式。
然而,中国的唱片业在经历了多年的繁荣之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从1997年开始,中国唱片业的销售总量开始明显下降,120余家文艺类音像出版社中一半是亏损的。表面看是归咎于盗版行为的冲击,其实深层的原因还是体制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从1997年开始,中国的唱片产业开始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也随之减少。
(二)互联网普及后对唱片公司传播盈利渠道的冲击
在1998年前后,中国的唱片业勉强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生存,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唱片业意想不到的灭顶之灾又悄然袭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在1998年,互联网开始向普通的中国大众家庭普及,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流行音乐作为人们娱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出现在互联网上,无论是老歌曲还是刚刚发行的新歌曲,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地找到,这种网民们看似平常的行为却摧毁了无数中国唱片公司的事业。
由于互联网监管环节的缺失,使得各种信息可以肆意的出现在网络中而不受限制,音乐下载网站的建立每年以数十倍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唱片公司失去了盈利的最主要手段,新的唱片销售不出去,很多唱片公司因此而倒闭,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缺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的流行音乐传统生产链条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濒临瓦解。
(三)网络流行音乐产生初期,唱片公司与网络流行音乐的对立
从2001年起,网络流行音乐开始崭露头角,其新鲜的立意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再配合互联网高效的传播途径,迅速受到大众的青睐,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流行音乐生产模式在衰退中又要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唱片公司由于外来行业的冲击和网络盗版的打击已经满目疮痍,很多小的公司已经纷纷倒下,大的唱片公司也举步维艰。
面对网络流行音乐的打击,唱片公司的管理者或歌手在公开场合多次对网络流行音乐提出批评和抵制,以网络流行音乐和网络歌手的缺点来质疑其生存价值,希望博得大众的认可和共鸣。还有些唱片公司以某些网络流行音乐作品或歌手在创作和演唱时的抄袭模仿行为来控告其侵权,以这种方式与网络流行音乐进行抗争。
此时以唱片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流行音乐生产者似乎还在以强者自居,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时成败只是一线之隔,这个评判者就是受众和市场。没有一成不变的结果,谁拥有了受众的喜爱,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就是这种低成本、低质量、普通人制作的网络流行音乐,以最为朴实的色彩和最为通俗的语言打动了欣赏者的神经。
(四)唱片公司与网络流行音乐的融合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看似水火不容的对立体有时也需要互相依存,互相利用。网络流行音乐就是借鉴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创作经验并加以创新得到成功,而以唱片公司为代表的传统流行音乐则正是由于没有重视互联网的强大作用和网络流行音乐的成功模式而将自己逼上了生存的绝境。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唱片公司在与网络流行音乐的对立中没有讨得半点便宜,生存依旧是极为艰难。此时的唱片公司开始逐渐转变思路,将对网络流行音乐“堵”的态度逐渐转变为“疏”,将好的网络流行歌手或歌曲为我所用,同时放下高傲的姿态投身到互联网中寻求商机。一方面,吸纳身价较为低廉但唱功和影响力较高的网络歌手,利用他们的人气号召力为唱片公司盈利;另一方面,唱片公司也通过开设音乐网站、提供音乐相关服务、以及通过无线移动网络下载等形式直接获取利益。此时的唱片公司事业豁然开朗,终于寻找到了占领市场的有效方式。
二、对未来网络流行音乐发展的展望
网络流行音乐转眼间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历程,在21世纪的开端,是网络流行音乐的成功带领着中国流行音乐走进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高潮。然而,在未来的不断前进中网络流行音乐能否使神话延续?中国流行音乐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留给所有热爱中国流行音乐事业的人长长的思考。虽然将来的事情我们目前还无从知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现状中看出些端倪。要使中国网络流行音乐的精彩得以继续保持和发展,必须理顺和平衡以下三种关系:
其一,商业性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与保持自身独立性之间的关系。时至2008年底,以唱片公司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商业化进程已经全面深入的触及到网络流行音乐发展的各个领域,这种结合利弊兼有,在强化了网络流行音乐的质量和开拓市场的同时,也使原本淡泊名利的网络流行音乐本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网络流行音乐如何吸纳唱片公司专业的创作经验和市场开发技巧,同时抵制唱片公司纯商业化的盈利模式,使网络流行音乐保持住“草根音乐”的平民化、无功利化本色是网络流行音乐未来发展要解决的最大难题。这种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网络流行音乐将最终被唱片公司传统的营销模式所赤化和吞噬,成为唱片公司重新崛起的垫脚石,网络流行音乐将失去受众对其喜爱的最根本的一个理由。这种结果是所有热爱网络流行音乐和对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负责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是一种历史进程的倒退。
其二,促使网络流行音乐得到更多受众的热爱与坚决抵制低俗作品的关系。受众的喜爱与否是网络流行音乐生存和发展状况的风向标,没有大家的喜爱和追捧,网络流行音乐就失去了创作和发展的动力,其生命将很难维系下去。但是博得受众的喜爱不等于哗众取宠,吸引观众的目光不能依靠浮躁狂妄的品行。要得到观众更大程度的认可必须依靠创新多变的新鲜创意,高质量高效率的创作水平,而并非抄袭模仿的伎俩或污秽不堪的语言。如今,很多音乐工作者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已经对网络流行音乐的一些歪风邪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国家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很多条例来约束和惩治网络流行音乐的这种弊病。在全社会的共同监督和抵制下,我相信网络流行音乐的弊病会逐渐消失,并受到人们更多的热爱。
其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流行音乐发展方向的关系。随着网络和电脑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传输速度一定会越来越快,传输平台也会不断更新。在这种科技的不断更新换代下,要求网络流行音乐一方面要适应新科技的发展速度,通过新技术来创作质量更高、创意更新的网络流行音乐作品;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发展方向,有的放矢、主次分明的逐步展开。以宽带互联网为主要发展平台进行传播,同时向新兴网络平台不断辐射发展,使网络流行音乐的覆盖面不断展开,观众群不断扩大,从而使网络流行音乐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C].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
[2]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赤潮.流火——1979~2005年最有价值乐评[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5]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7]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宫承波.传播学纲要[M].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9]张友琴.社会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7.
[10]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曾遂今.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2]曾遂今 .中国大众音乐[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4]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15]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1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黄会林主编,尹鸿副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8]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佘涛,男,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6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流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