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和危机

2009-10-22 00:07聂俊英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

摘要:原生态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文章对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和危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生存危机;音乐欣赏

一、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现状

(一)对“原生态”民歌的认识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

原生态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生态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我国的文化财富,也已经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

(二)原生态民歌的发展现状

促动社会进步的科技力量,素来是传统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观念的致命克星,它使原生态民歌也惨遭厄运。汉族的原生态民歌自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已经大批大批地走到尽头,这早已有目共睹。但我国疆土辽阔,科技发展难以同步,因此文化生态也不平衡,其新陈代谢有紧有缓,并在民族、地区和年龄层次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和较复杂的格局。总的来看,在一些尚未普及现代科技的地方,在一些维持着传统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原生态民歌及其相关的文化链得到了维系。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多于汉族地区;边远地区多于内陆地区;高山地区多于平原地区;贫困地区多于经济开发地区;缺少教育地区多于教育普及地区;老人演唱群体多于青年演唱群体;娱乐性种类多于实用性种类。

近几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比赛、演出等途径使原生态民歌走出了乡村、山寨,家喻户晓。民间艺术家们带来的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原生态民歌,使人们第一次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领略了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

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魅力12》栏目;内蒙古卫视的《音乐部落栏目》;广西卫视的《唱山歌》栏目;上海卫视的《海上回音》栏目等,这些栏目都是以我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民歌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还有很多栏目,虽然不是原生态民歌的栏目,但在节目中已经开始关注原生态音乐文化,并制作了民歌人物、题材等内容的专题,还对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是以前很少见的。

另外,通过近两年《南北民歌擂台赛》、轰动海外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原声黄河——十大乡土歌王歌后民歌演唱会》,《“天籁之音”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等各地区陆续举办的以民间歌手唱民间歌曲为主题的各类比才、演唱会,发掘了很多像贺玉堂、阿宝、石占明、张存秀等优秀的民间歌手,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歌世界。从2004年,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始,增加了“原生态唱法”组别,很多宝贵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展示并成为大赛的一个亮点,它反映了我国声乐界近几年对原生态唱法在观念上的进步和变化。

但尽管如此,原生态民歌仍面临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等诸多有关其生存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原生态民歌面临的危机

(一)现代科技的發展对原生态民歌的影响

一般来讲,原生态民歌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环境,是农业时代相对封闭环境的产物。农业文明时期的人类生产活动打着深深的“自然”印记,因此原生态民歌的声音和内容都呈现出“自然”的特征;而农业社会经济生产自给自足的封闭特点,又使原生态民歌带有强烈的地域风格。简言之,在农业文明时期,原生态民歌与其生存环境呈“依附”关系。我国从古代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情形,基本如此。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建设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轨道,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社会环境及生产方式的改变让纯粹的原生态民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从原生态民歌的现状来看,劳动号子是最早衰微的一种体裁,因为它依附于笨重的体力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逐步为机器生产所代替,劳动号子也必然会逐渐减少、消失。事实上,现在很多生产劳动早已经不唱号子了。杠棒已为吊车、传送带所代替,板车已为汽车、拖拉机所代替,笨重的水车等已为各种机器所代替。劳动条件的变化,使号子失去了它所依存的基础。山歌、小调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山野劳动生活场合已很少唱山歌,过去在日常生活中自娱自乐的小调也已逐步被一些创作歌曲所代替。陕北著名信天游民歌手王向荣曾非常感慨地说:“我们这一辈人之后,恐怕就没人能接上来了”。汉族地区如此,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歌种的生存环境也普遍不太乐观,以内蒙古长调牧歌为例:“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保持着游牧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对单一的牧业经济,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内蒙古经济也随着农业、工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辽阔的草原上出现了城市、公路、铁路等等。游牧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骑马放牧逐渐发展到驾驶摩托车或吉普车放牧。所以,牧业地区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使蒙古族长调的传唱范围逐渐缩小。”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工作者普遍反映: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村村通”工程的逐步完善,多媒体的传播将许多先进的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源源不断地输入少数民族地区,从而迫使其改变以往固有的文化理念。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传统音乐已经面临加速变异的残酷现实。加之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们自身观念等的改变,都将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产生突变,甚至消亡。

(二)主流音乐文化对原生态民歌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大众传媒诸如广播、电视、互联网高度发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现代意义的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占据着大部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业余生活的空间,流行音乐全方位地涌进现代人的生活,哪怕是穷乡僻壤,即使是去村子里的汽车上,放的都是震耳欲聋的摇滚音乐。普通老百姓的审美和娱乐方式在改变,老百姓对自己的音乐文化不再倾注那么多的热情了。具有“自然”、“封闭”和浓郁乡土性特征的原生态民歌,在现代社会环境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呈“非协调”状态。有的青年朋友说:“你总不能要求成天出入写字间的年轻人哼哼‘家住三十里铺吧,你总不能要求中关村的年轻才俊们看着显微镜心里想着‘羊肚肚手巾头上戴吧?”这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民歌与时代之间的隔阂。

而在我国的声乐界,以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为主体,美声唱法主要演唱外国的艺术歌曲和歌剧,民族唱法又过多的强调中西结合的科学唱法,导致其失去了自身本应具有的民族风格和特色,而演唱的作品大多数是创作的新民歌,对于祖辈们留给我们的丰富的原生态民歌几乎无人问津。即使近几年,原生态民歌在央视青歌赛、南北民歌擂台赛、原生态民歌演唱会及各类演出中频频亮相,也引起了老百姓和一些专家人士的强烈关注,但平静过后,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歌在我们自己的声乐界仍无一席之地。

总的来看,原生态民歌尽管可能在局部还会有繁荣景象出现,但从整体、长远、根本上说,原生态民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作者简介:聂俊英(1962- ),女,永城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欣赏课。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探析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