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旭
摘要本文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进程和主要类型,针对当前高校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1.1学术实践类
是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或是由大学生自发在社会中运用专业知识了解、认识并服务于社会的一切操作性的活动。主要包括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研究、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等形式。
1.2学生社团类
勤工俭学是通过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自主意识并获取一定报酬的活动;文体艺术类实践是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艺术品味等方面的活动;社会工作是学生通过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职务或加入一定的社团在校园范围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1.3志愿服务类
志愿服务是学生走出校园、志愿投身社会、回馈社会、获得成长动力的活动,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的援助。
2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内容单调
个别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时存在脱离实际和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有的高校舍近求远,耗费巨资,其实就是以社会实践名义游山玩水;有的高校确定了富有时代感的社会实践主题,但内容却毫不相干,流于形式;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调查报告东拼西凑,随意找一些单位盖章鉴定,以求蒙混过关。
2.2普通学生的参与率低
目前,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分队的成员都是由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当地户籍学生组成,学校考虑更多的是节省经费开支和提高调查报告的理论水平,忽视了普通学生的参与愿望,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转变为少数学生的特权,这种社会实践的组织模式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离开社会实践这个重要舞台。
2.3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个别高校在考核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效时,主要以调查报告和实践证明为依据,这就为一些学生提供了弄虚作假的机会,实践不成反而促使学生养成造假、抄袭的不良习惯。
2.4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
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到特定的区域去调研、考察,没有充足的活动经费支撑,活动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有时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不得不去拉赞助,带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
2.5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个别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以国内形势为风向标,实践主题和实践地点年年更换,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深入体会到实践过程,浪费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后续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制造了诸多障碍。
3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公开选拔队员,组建专业优势互补的复合型实践团队
要组建一支优秀的社会实践团队,首先,要做到公开选拔队员,让广大学生都能得到公平的参与机会,这对营造浓厚、良性的实践氛围有积极作用;其次,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看待同一个实践主题,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3.2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出新思路。社会实践既要有集中实践,也要有日常实践;既要有社会调研,也要有科技服务等,积极做到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主题的鲜明化和活动内容的创新化,才能丰富社会实践,真正锻炼学生能力。
3.3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突出实践主题的多样性,就要吸收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由教师准确把握专业导向,解决专业难题,这样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3.4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保证实践活动的连贯性,加强双方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学校要主动联系社会各界,根据专业特点,联系适宜学生参与、素质发展的实践基地;其次,保证宁缺毋滥,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真正学到知识,避免出现公费旅游的不良现象。
3.5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和激励制度
高校可以将社会实践与课程学分挂钩,设置成为一门必修课,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建立一套可行的激励措施,对优秀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充分发挥示范教育作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氛围。
参考文献
[1] 胡树祥,吴满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定.中国高等教育,2009(2):42~44.
[2] 石艳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高教论坛,2008(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