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光
苏秦虽死于非命,但他是成功的。一个曾靠三寸之舌而号令六国的人,当然是成功者。
苏秦的成功,首先是锲而不舍。这一点和他有些相似的是我们前文说过的商鞅。两人都是初次面君却横遭冷遇,两人也都后来取得了令天下人敬畏的地位与成就(当然两人也都死于非命,那是后话)。而连接这前后两者的,是两人都没有因为巨大的挫折而放弃——对于没成功、想成功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执着”(而对已成功的人,最重要的学会“放下”)。但对于成功,仅仅靠执着是不够的。两人能后来成功,在于都能坚守目标的同时,懂得潜心总结、潜心学习,进而懂得灵活应变。商鞅执着于秦国,但数次改变自己的策略,终为秦国所用;苏秦则在锥刺股后,马上掉头东去,反而说服了秦国之外的所有国家——能在坚守执着中保持灵活的人,想不成事都难。
但苏秦的合纵之策终没能挡住秦国统一的铁蹄,因此他当然是失败者。
如果说苏秦的成功,是其个人的成功,那么苏秦的失败,则是其思想的失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已是耳熟能详的警句。利益,是最现实、最直接的,而苏秦的合纵联盟恰恰是基于各国自己的利益,因而联盟是可以立即“行得通”的(这与孔孟之道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利益,特别是多方之间的利益,是最复杂、最不稳定的,因而联盟也自古就是非常“靠不住”的。反秦联盟后来的荒诞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
苏秦游走六国的核心目标,是使得羸弱的六国能对抗“不给自己面子”的强秦。既然“对抗”是一个长期化的目标,就应该采取一个可以维持长期化的战略。而一个可持续的长远目标,必然需要一个相对强劲而稳定的内在动力。而这,只能通过六国自强来实现。然而,苏秦却没有(也无法)着力于六国自强之道,而只是游刃于短期化、临时化的权宜之术。依靠一个行得通却靠不住的战略,苏秦能好到哪里去?
于是,一个现世能够成功,但无法成功下去的战略结局与人生结局,便就此注定了。
责任编辑:王 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