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磊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特定影响,使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教育活动。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自20世纪80年代年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推动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到了高度重视。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例如,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设立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但是,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那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隶属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的,并未独立出来。后来,随着高校出现心理疾病学生的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逐渐偏向于对个体心理问题的咨询与矫正工作,试图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等手段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初有成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从大学校园里出现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到触目惊心的马家爵杀人事件,以及经常出现大学生跳楼自杀、割腕自残或致伤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调查报告,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和心理冲突,其症状比较多见的是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
1.2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1.2.1教育“形式化”
在最近几年,由于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同时也要求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于是大多数学校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由于受到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和高校领导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与偏差,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心理健康作用。大多数高校没有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和办公设施,即便是有也就是一间办公室,一张桌子,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设备仪器,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1.2.2师资不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规范性均很强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高素质的要求。大多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并没有专职的心理教育专职老师和咨询专家,而是由辅导员、班主任、思政人员以及医务人员等组成。这些人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且没有经过正规的技能培训和心理科学知识的传授,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根本不懂心理学知识,更谈不上懂得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2.1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演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随着扩招制度进一步深化,招生数量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的情况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一方面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却面临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自助缺乏的工作现状。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模式上重新思考和建构。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的比较多,代表性的主要有一下几种模式,叶玉清、张劲松两位学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心理问题,通过心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专门的心理咨询即可解决问题,因此他们提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和有效的心理干预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杨忠旺、胡义秋认为由于目前高校存在着心里健康教育形式化、课程教育化、个体咨询化等严重的倾向,并未将上述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提出了“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个别团体咨询、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和课题研究五个方面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甘诺、高剑婷认为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扩招,导致各高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紧缺,提出了由专业人员、辅导员或班主任校外专业机构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模式。
2.2“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各个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经过学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最近几年的发展和研讨,笔者认为 “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考虑到目前高校面临着财力、物力、人力紧缺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成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导模式。
“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通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防患于未然,关注学生安全,确保学生健康、顺利成长;通过开展心理调查与研究,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的建议
3.1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的作用,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要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学校同时要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或选择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协作。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则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悖的。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增加实践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如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短剧的角色扮演、组织大学生观看心理电影、心理训练等活动来丰富大学生心理体验。
3.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职教师、咨询师数量少,经过专职资格认证的更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不够规范。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多以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师为主体、以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为骨干,构成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为此,学校必须要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应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途径包括:(1)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由于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既是高校的老师又是高校的基层管理者,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对大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尤其是高校的辅导员大多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与大学生之间不存在的代沟,便于同大学生进行交流,有助于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要对他们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2)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学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桥梁作用。在大学生中挑选那些爱好心理学、责任较强、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作为心理学会的会员,组建大学生心理学会,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学会通过心理调查等形式及时的为学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反映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同时还组织一些心理等专题讲座,促使大学生学习和把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助人能力。
3.3健全组织机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有关组织机构以及完善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整合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党委宣传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各二级学院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副书记)、研究生院(处)院(处)长、学校团委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等人员组成,接受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负责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总体规划以及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2)成立专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具体工作,联络校外心理专业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同时开展学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3)建立学校各二级学院的心理辅导小组,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学生交往和交流恐惧、羞怯、焦虑等不良现象,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综合这三级组织机构围绕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大学生良好个性为目标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6~17.
[2] 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
[3] 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17.
[4]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5] 李雄鹰.河西学院学报[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与建构,2009.1.
[6] 韦林,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8).
[7] 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
[8]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