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

2009-10-21 06:37黄国平
财经问题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个人理财路径选择发展模式

黄国平

摘 要: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从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综合性发展模式提升的转变期。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所遭遇的问题,既有金融发展滞后、制度创新乏力等外部环境的约束,也有银行业内部经营实力和发展理念上的不足。加快和促进当前发展模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提供支持,亦依赖于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旨在发展和培育一个层次清晰、形式多样、服务高效和竞争有序的理财市场。

关键词:个人理财;发展模式;路径选择;经营环境;经营实力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9-0051-06

理财(Financial Planning)最早源自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保险业推销保险产品引入的一个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明确定义。从经济学意义上,本文倾向于将理财抽象为一种财富管理活动和程序,并对其做出如下的定义——在一定的资源禀赋下,根据管理(或程序)目标,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设计和利用各类金融和投资工具,进行财富动态化的优化管理和规划,以旨在实现目标价值最优化。

目前,中国金融理财市场中,银行理财无论是所占据的市场规模,还是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处于主导地位,这与我国现阶段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毕竟,根据金融体系进化的三阶段论[1],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还仍处于银行主导型的早期阶段。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在遭遇2008年初的所谓“收益门”事件,①经过整顿清理之后,已摈弃不顾现实和条件的激进发展模式,走向稳健发展之路。事实上,“收益门”事件也正说明了当前我国金融制度环境、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这一新生的市场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银行理财市场存在诸如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未有效开展客户评估,产品风险揭示不足,未能建立完整信息披露机制,销售人员的管理存在漏洞,以及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表象上看是理财市场自身无序发展所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上探究,既有金融发展滞后、制度创新乏力等外部环境制约等原因,更是理财业务在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上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环境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可以说是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开端。

如果从1997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推出多项个人理财系列服务算起,中国个人理财业务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

然而,我国理财业务真正开展起来,并受到广泛关注,还是在2003年以后。目前,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在内多家国内商业银行都基本建立了以发行、代理金融理财产品,提供个人账户综合管理,开展顾问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理财业务体系,但业务发展还是以发行和销售理财产品为主的产品导向型发展模式。

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新型服务业务,相较于传统金融工具而言,更适应投资人的个性化需求。统计显示,2006、2007年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呈现逐年成倍增长的趋势,随后,由于受到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问题及“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曾一度陷入短暂的停滞继而转入当前的稳步发展阶段。截至200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在数量上累计近7 500支,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约占1/2(如表1所示)。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亦会增强。财富增长是一个伴随着金融资产多样化选择和转换的过程,这也是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得以开展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根据赵春萍(2008) 分析,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金融资产结构层次相对偏低,在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存款和现金所占比例高达81.8%,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两国,分别高出38.8和16.5个百分点,甚至比金融市场发达和成熟的美国高出66.1个百分点[2]。这亦说明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中国个人理财市场正处于从产品导向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演进的嬗变期,相当于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水平。美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源自20世纪60年代,最先也是以产品形式向客户提供服务,一则是为规避当时美国商业银行个人存款利率受联邦最高利率上限规定的约束,再者亦是旨在应对来自金融市场的外部竞争[3]。1980年以后,西方银行业亦充分意识到单纯的产品导向对个人理财业务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拓展产品范围,集中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高,采用诸如外包等方式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4]。当前,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所遭遇的问题亦并非理财产品本身问题,实质在于银行理财业务以产品为导向发展模式与理念和客户个性化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和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从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向服务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迅速提升和转变。

从金融机构能满足社会金融服务需求的程度还比较低的角度,我国金融理财业务正是遭受金融抑制最严重的领域之一,金融压抑是造成中国金融发展现状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的根源[5]。某种意义上,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正是为了规避存款利率的管制,寻求突破金融抑制的产物。随着金融开放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基准存款利率与市场化利率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发展(如表2和表3所示)。面对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市场通道,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的形式作为争夺存款市场份额的工具和手段,以获取利率管制条件下的无风险套利价差。利率市场化过程的不平衡发展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和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是当前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产品结构雷同,同质化较为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不断收缩,这种粗放式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将无以为继,势必要求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制度、政策和环境支持。

从金融监管角度,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同时存在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问题,这可能源自于个人理财业务必需的混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与当前的分业监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根据何德旭和王朝阳(2007)分析,在监管权限无交叉领域,金融创新相对滞后,反之,在监管权限交叉领域,金融创新比较活跃,近来的大多数金融创新都属于这些领域。监管过度会制约金融创新动力和能力,而监管不力则影响金融创新质量,甚至会引发金融风险[6]。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在创新数量和规模上获得巨大发展,2007年具有创新意义的结构性产品在数量上占比曾一度达到70%,但是创新质量普遍不高。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本质上需要跨部门和跨市场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尚不完全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需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的试点工作,建立多样化的与现状相符合的综合经营组织形式和创新体系,为我国个人理财市场提升和完善创造有利条件。

从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协调性角度,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提升要求的同时,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亦不能适应当前对外金融开放的速度和水平。总体而言,外资银行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通道要优于中资银行(如表4所示)。中资银行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要求,近来发生的实际到期收益率为零(或负)的产品大多是QDII型产品就是一个佐证。另外,经历整顿和清理后的理财市场,固定收益类产品居主导地位事实上也说明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还不能为个性化服务需求提供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支持。

从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角度看,专业人才素质不高,教育培训体系不够规范与统一,已成为制约个人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1997年开设个人理财工作室以来,金融机构就把建设和培养专业化的理财师队伍作为发展理财业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早在本世纪初,国内各种形式的民间理财培训市场亦开始兴起,2000年和2002年北京召开“中美金融论坛”就中国金融理财师的市场需求、导入准备、教育、考试、后续教育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中国金融理财师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步入新的阶段,这不仅有助于我国理财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为我国独立的第三方理财市场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具备较大影响力的理财策划师认证和培训机构,但还未形成统一标准,致使当前的理财师队伍参差不齐、效率不高,需要有关当局组织协调,以便在国内形成民间协会形式的统一机构,规范和促进我国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和提高。

二、发展模式及问题

提高中间业务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进行银行业务多元化的调整,实现业务发展的成功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性发展目标。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商业银行业务类型也随着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而相应改变,从最初的货币兑换业务到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直到现代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其发展路径在本质上都是适应金融市场演进的结果。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提升业务模式、实现业务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几年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发展,是其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是把理财产品当成了扩大银行存款规模的手段,在成本控制上也没有科学地计量这些产品的利润贡献度和总体风险程度,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7]。银行业内部管理和经营理念日益不能满足当前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提升,集中体现在业务发展目标的定位不清,进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品牌建设。这种单纯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忽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投资者和银行两者都是十分不利的。

第一,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理财在本质上是一个财富管理的动态优化过程,需要被委托方和客户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以便专业理财人员根据客户的价值目标、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最佳应对,以实现合作双赢。单纯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因产品和合约的标准化结构,不能适时化解和规避环境变化所引致的各类风险。这种情况可能使得交易双方面对外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陷入一种竞争性的零和博弈状态,最终可能导致合作破裂。此类情况对于大型银行与高端客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言,尤其值得关注,发展全方位的私人银行业务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化解之道。

第二,造成银行间及其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最终可能导致个人理财市场陷入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根据Aghion, etal的研究分析,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非线性倒U型的。初始竞争度较低时,竞争度提高将迫使企业更大地投入创新以阻吓竞争(escape- competition),研发投入与竞争程度成正比关系。随着初始竞争度提高,垄断利润降低,研发能力下降,过度竞争将减少创新收益,研发投入与竞争度成反比,适度竞争反而有利于创新[8]。国内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产品结构雷同,同质化较为普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同时,随着金融开放的不断扩大,这一新生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倘若不加以规范和适度保护,可能会陷入过度竞争陷阱中,不利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第三,轻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陷入产品和服务在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方面的矛盾和尴尬。理财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鲜事物,投资者对其所蕴含的风险认识不足,加之发行机构迫于竞争压力抑或出于急功近利,也往往在有意无意中忽视对风险的揭示,甚至用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向投资者极力传输所谓理财产品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信息。这种牺牲客户利益的短期行为,其实是在透支信誉,长期来看将无以为继。如何在保护商业机密与充分披露信息之间保持有效平衡,无论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是难题,这在成熟资本市场同样如此。一种可行的化解方法就是“外部信息内部化”,使银行和客户双方在相互的“软信息”的基础上,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样既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也可以避免信息外溢所造成的“搭便车”问题[9]。私募性质的理财业务可能是值得开展的合理形式。

第四,忽视品牌建设,陷入争夺份额低级竞争,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品牌建设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财品牌含金量来源于内部优质资源的组合,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理财市场上出现诸如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营销服务等方面问题,在表面上看是理财市场自身无序发展所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上探究,也是缺乏品牌意识,无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合作将更加密切,这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个人理财业务品种创造了条件。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在供需层面上体现为理财产品和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的供给不能满足客户的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需求。加快推进当前产品导向的单一发展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提升和转变已是当务之急。事实上,相对于以产品为导向的单一发展模式而言,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理财服务更需要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丰富和完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日益全面铺开,目前,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以及货币市场原生和衍生类产品都已相继开展起来,并获得较大发展。但是,当前的创新大多还是由政府力量推动,金融产品和市场的创新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随着政府主导型的创新将逐渐让位于市场主导型的创新,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断扩大和丰富,这将为更加个性化的综合性理财业务的开展提供更为便利和丰富的工具和手段。

三、路径选择和前景展望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市场正处于提升转型期,处理不当,不仅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本身发展和创新造成巨大挫折,甚至对巨变时期的金融系统亦带来极大的体系性风险;反之,既可以为居民日益增加的财富和资产提供迅速有效的转换通道,满足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也有助于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如何加快和促进当前这种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蜕变和提升,其路径选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提供支持,同时,也依赖于包括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以旨在发展和培育一个层次清晰、形式多样、服务高效和竞争有序的理财市场。

在制度层面上,把建设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形式包括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咨询服务及产品营销在内的理财市场体系作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现。事实上,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也为发展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市场需求方面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政策层面上,适度调整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的次序和步骤,将政策重点定位于培育和发展国内健康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国内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能力上,金融开放的步骤和力度应服从于国内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体系的完善。

第一,加快推进国内债券(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及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一则为国内综合性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投资工具和化解风险手段,再者也可以为提高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试验场所,以便为全面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竞争作好技术、市场和人才准备。

第二,结合当前固定收益类理财业务的发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利率管制条件下的产物,这种变相的市场化的存款类产品为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和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的缓冲,在政策层面上,也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发挥减震器的作用。无论从促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还是适应当前理财业务发展现状,未来一段时间内,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都应作为发展我国理财市场的主流产品。

第三,针对当前国内理财市场从产品导向型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型转变的关键期,适度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外开放的层次和门槛,以便国内这一新生市场有一个适当的保护期和过渡期,政策重点对外着眼于技术引进,对内着眼于鼓励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技术层面上,把细分市场、强化教育及培育第三方理财业务作为整顿和完善当下有些无序的理财市场重要任务。

第一,结合当前我国理财市场发展的转型期,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细分市场,准确定位。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业务发展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便在即将分化的理财市场中,根据自己的客户目标群提供富有弹性和竞争力的个性化服务。对于以中、农、工、建、交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规模经济原则,应以私人银行业务作为其当前发展理财业务的核心。至于其他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可利用区域性客户和业务优势,及所掌握的业务通道,应将当前以代销、分销其他机构金融理财产品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变为集营销产品、业务咨询和投资服务为一体的地方性综合理财业务提供商。

第二,整顿和清理当前有些紊乱的理财人才培训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培训和教育机制,尽快实现理财师队伍教育和认证的国际接轨。有关当局可参照当前的会计师制度,借鉴国外经验,进行适当和正确引导,以便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和认证体系,树立理财师队伍在客户心目中的专业、敬业和可信形象。

第三,积极推进第三方理财市场的发展,大力培育专业独立的理财服务和咨询机构,使之成为连接普通投资者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桥梁和平台。作为一种民间辅助监管力量,第三方理财服务机构的存在,使普通客户和投资者能够从市场中听到独立和公正的声音,提供科学而中立的判断。同时,它也是一个教育平台,通过普及金融知识,增强广大消费者的理财观念,为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我国第三方理财服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生阶段,潜力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Gersc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赵春萍.调整分配结构,促使居民金融资产合理增长[N]. 中国信息报,2008-03-26

[3] 涂永红,等.美国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4] 张磊,沈水辰.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5] 吴晓灵.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 给市场更多融资自主权[J].中国金融,2006,(8)

[6] 何德旭,王朝阳. 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与产品创新[J]. 财经问题研究,2007,(6)

[7] 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

[8] Aghion P, Bloom N, Blundell R, Griffith R, Howitt P.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Z].Cambridg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2

[9] Leland H, Pyle 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 371-388

(责任编辑:杨全山)

猜你喜欢
个人理财路径选择发展模式
个人理财投资组合策略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个人理财影响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江西省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个人理财》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路径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