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贵州作家辛雨律诗风格的创新与突破

2009-10-21 06:37王雪梅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时代气息律诗突破

王雪梅

摘要: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律诗创作同样如此。诗人辛雨做出了有意尝试。他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追求气势恢宏、大气昂扬的独特风格,浓墨重彩地表现当代知识分子高尚的审美情操、浪漫的理想情怀和昂扬的生命力,充满时代精神,给律诗这一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律诗;昂扬;意境;突破;时代气息

读唐人律诗,赞叹之余,总有一种低沉哀伤之感,大抵古人抒发的主要是以感伤情绪为主的原因吧。我想这与时代背景特色有关;与古代士子以出将入相、实现政治抱负为最高理想追求,积极入世而不能有关;与蹉跎岁月、生命短暂而产生的彷徨、无奈、痛苦等情绪有关。现代诗人不必为不能出仕而感伤,时代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在任何领域大展宏图,因而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胸更宽广,眼界更高。

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赵翼《论诗》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公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可见,创新才能有发展。诗人辛雨在继承与创新方面作出了努力,尤其在整体风格的追求和尾联的构思意境上有所突破。

一、追求气势恢宏,意境开阔的整体风格,这主要表现在首联和颈颔联的构思上

首联往往从宏观角度,鸟瞰的视野起笔,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并把心里体验和感悟融入景物描写中,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兴象浑融,气势恢弘,意境开阔。如:“独步空门意兴阑,连天衰草百花残”(《过古寺》)、“日落长烟城欲焦,血肥牧草胡歌遥”(《登古北口》)、“四阁拔地翘檐飞,九门飘渺市声微”(《山城随咏》)、“云山遥合金筑境,碧水中分夜郎洲”(《花溪秋咏》)这些句子从小景体现大景,实景暗含虚景。似乎随意写来,脱口而出,却使得诗歌气势磅礴,诗意深远,意境开阔而不局促。袁枚说过“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言眼中景易,言情中景难。这些景物已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客观摹写,而是把主观情绪融入客观描写中,因而使客观景物饱含了情感色彩,有着感人的力量。

古人论诗,说诗文里有实景和虚景之分。这里所谓的虚,实则是指诗歌侧重于对内心情感体验的抒发,是客观意象在诗人内心体验之后的幻化。辛雨诗歌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不仅一句虚一句实,而且一句之中也有虚有实:草衰花残是实,连天衰草是虚;日落长城、牧草胡歌是实,血肥歌遥是虚;四阁拔地是实,九门飘渺是虚;这样,一虚一实,亦虚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就构成了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大气而不局促,诗意辽远而不短小。

这种实景虚化的表现手法,在古人的诗歌创作中是很多的,如李白《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以小舟瞬息千里的速度来衬托因遇赦东归而迸发出的不可遏止的轻快激情。船行速度不可能有如此快,整首诗是以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为主,并把它极度虚化,依托客观实际“白帝城”、“长江”、“两岸青山”、“猿啼”、“小舟”等,渲染出因心情激动而产生的飘飘欲飞腾般的感觉,千里之遥可以一日还,展示了博大的境界,真可谓是“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由此可见,实景虚化的手法古已有之,辛雨运用这种手法不仅是得到了古人真味,可贵的是有意为之,并自成风格。

气象宏大的诗在古代很多,如唐王昌龄的边塞诗,写得大气而壮阔,但他主要致力于绝句而很少涉足律诗。律诗首联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的诗歌也很多,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崔颢《行经华阴》“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其意境极其雄浑阔大。但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律诗首联的这种风格,并没有成为古代某个诗人的特色,他们只是偶一为之。辛雨有意在首联追求大气磅礴的风格,为诗歌整体气势的形成奠定了基调,这不能不说是诗人对律诗风格的新探索。

在颔联和颈联的构思上,作者主要展示深厚的历史感和博大的空间感,使诗歌感情深挚,寄意深远。如:“域外文昌回雁收,士子凭高志未酬。飞檐有意蓬山去,危楼无依夜郎秋。烽火千年碑匾失,宦海一世荒冢留。今日科场登甲第,何日刀丛觅封侯”(《文昌阁投笔》)作者很注意意境的参差变化和前后境界的转换,上下联,甚至是一联之内都有变化。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诗歌意境丰富多彩而又气韵流动。这在首联和颔联表现得尤为突出:首联出句采用鸟瞰的方式,从宏观的角度,展示了一幅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苍凉古朴的画面,为下联的意境做好了铺垫。颔联出句气势高昂、热血沸腾,而对句则黯然神伤、哀婉低沉,使首联的诗意得以淋漓尽致的铺写。“飞檐”是中国古典建筑最有代表性的结构之一,在此象征求仕士子,“蓬山” 借道家圣地寄托古代士子的理想追求,在此象征理想前途,此句借眼前景,委婉含蓄的讴歌了士子报效国家的政治热情。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无数寒窗苦读的古代知识分子在求仕报国这一独木舟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飞檐”、“危楼”、“蓬山”、“夜郎”都具有象征意义,使诗歌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其诗化的意境。“飞”“去”二字极尽动感,催人奋进。正当读者为士子的激情而情绪振奋时,诗人却笔锋一转,“危楼无依夜郎秋” ,让读者不得不为古代士子命运多舛而扼腕。此句写尽了士子对前途的迷茫和悲叹,包含了无尽的彷徨、孤独、凄凉和无奈。秋,本指秋天,由于在古典诗文中“秋”承载了古代文人志士太多的情愁,因而在这里给人一种命运无情、士子长恨的无比沉重而旷远之感。“夜郎秋”用在这里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冲突在此得到最好的诠释。颔联句末的两个动词,“去”与“秋”,从字面上看似对仗不工整,一动词,一名词,一行为,一景色,然而古人作诗更讲究的是意对,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学诗表达了他对作诗的态度“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是使得的”。唐崔颢《黄鹤楼》也是因不以词害意才取得了“意象先行,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的成就。所以这里不必拘泥,不以辞害意方显风流。

二、追求气势昂扬,意境悠远的尾联

律诗结尾很重要,杜甫说诗的结尾要有余味,有余地,所谓“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诗罢地有余”(《八哀诗》)。唐人在律诗结尾构思上,做足了功夫,异彩纷呈,形式多样,取得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议论做结,突现主题,含蓄蕴藉。如“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五首》)、“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罗隐《黄河》)。

2、用典故做结,语言凝炼,含意深刻。如“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李贺《秋来》)、“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温庭筠《经五丈原》)。

3、以问句做结,意味深长,旷达感人。如:“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霸上秋居》)

4、情景交融。这是唐人律诗结句运用得最广、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形式。清沈义父《乐府指迷》“结句须要放开,含由于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如:“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吴融《途中见杏花》)。“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5、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如:“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王维《春中田园作》)、“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从这些大量的诗作可以看出,唐人律诗的尾联所抒发的基本以感伤情绪为主,或伤时感乱,或人生迟暮,或报国无门,或离愁别绪,总之,基调比较低沉。飘逸如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沉郁如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奇胜如韩愈“知汝远来应有意,暂将吾骨葬江边”、凝炼如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大诗人也都以这种情感为主。诗歌往往是有感而发,或是某一瞬间某种情绪的捕捉,或是诗人某种情感长期积蓄后的集中体现。前一种主要用绝句表现,清新别致;后一种主要用律诗来抒发,沉郁凝重,因而形成了律诗尾联这种主要风格。前人总结说“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胡应麟《诗薮》),此所谓“后结”,即指尾联的作用是结束诗意。读古人律诗,总有结句气哀之感。

今人写律诗力图跳出这个藩篱,如著名学者张汝舟《肥城秋眺》“相契莫嗟相见晚,霜天何日复登楼”。然而大多数创作者的诗歌虽有新意,却由于功力不足,而显得纤弱。

辛雨在尾联创作上,大胆探索和创新。尤其注重从今人的思想出发来构思,用昂扬的气势,深远的意蕴,未来的美好,与首联呼应,使诗歌的整体风格得到极大的表现。如:

过古寺

独步空门意兴阑,连天衰草百花残。金身半掩颓垣后,钟匾尽失断鸿山。

先贤古训碑仆地,历朝兴废壁上观。但得春回香火胜,长歌一曲再参禅。

登古北口

日落长烟城欲焦,血肥牧草胡歌遥。才从帝陵哭霸业,又向白骨忆前朝。

秦砖犹存悲黎元,汉瓦难寻葬天骄。千古兴亡随风去,一弯新月上城壕。

这是两首登临怀古诗,古老题材,现代精神;含意深沉,情绪昂扬。首联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大气恢弘,意境开阔。颔联颈联具体描写,用典精当,意蕴深厚;对仗工整,对比强烈;感情深沉,震撼人心。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绪发展,尾联应该是顺势而下,抒发感伤情怀;按照一般结构,首联昂杨,颔联颈联深沉,尾联往往情绪低沉诗意局促。这样的思绪和结构在古人诗歌中比比皆是,基本成为固定模式。作者在这里却另辟蹊径,写出了这样的句子“但得春回香火胜,长歌一曲再参禅”、“千古兴亡随风去,一弯新月上城壕”,用丰富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历史的逝去和新时代的到来,以积极乐观、昂扬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一改古人因囿于个人进退得失,无力改变又找不到途径,看不见希望而感伤的基调,用极其诗化的意境抒发了现代分子对未来的自信和憧憬,对理想的追求和赞美,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诗人巧妙地从意境和格调来构思尾联,不仅照映了首联的气势,而且超越了首联的气势,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高屋建瓴的审视历史,关照现实,展望未来,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一景,而是浓墨重彩地表现当代知识分子高尚的审美情操、浪漫的理想情怀和昂扬的生命力,充满时代精神,因而意境开阔悠远,情绪旷达乐观,给律诗这一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尾联的这种展望未来自信乐观气势昂扬的风格可以说是作者有意的探索和创新,并大量实践。如:“莫道桃源无觅处,借得蓬山好个秋”(《花溪秋咏》)、“携侣凭高处,风流话重头”(《题甲秀楼》)、“试向瓜洲觅古渡,云水东来见霓虹”(《淮杨遗韵》)、“明朝打马长安去,直挂云帆再展鹏”(《南江寄语》)。无不大气昂扬,充满信心。

一般人创作律诗,注重在颈颔联上下功夫,而往往忽视首联和尾联。辛雨不仅在颔联颈联上下功夫,尤其注重首尾两联的创作,力求从风格上来突破,使整首诗歌气势昂扬,乐观自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辛雨的律诗固然具备高度的艺术技巧,但细究起来,无论用典的巧妙、对仗的工整、用语的精当,未必超越古人。但大气恢弘的构思、新颖独特的立意、昂扬自信的气势,不能不说是有别于古人,取得巨大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1]《紫园诗语》辛雨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2]《雨轩诗草》辛雨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3] 《随园诗话》袁枚著.凤凰出版社,2000。

[4] 《红楼梦》曹雪芹著.岳麓书社,1987。

[5] 《唐诗别裁集》沈德潜著. 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诗薮》胡应麟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 《诗品》钟荣著,周振甫译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

[8] 《溪山唱咏》冯泽王晓卫主编.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时代气息律诗突破
律诗的开合结构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巧用比喻,彰显课堂魅力
在新时代下,如何使你的唱腔富有时代气息
创新,一种时代气息
如何优化和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律诗园地
律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