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应是哲学层次的发现

2009-10-20 04:28张凌云
探索与争鸣 2009年8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张凌云

内容摘要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理论前提,它本身是否也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对此,传统理论解读模式有二解: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有自己的理论前提,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它本身即是马克思哲学。前者改变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导致唯物史观成为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后者则使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其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它是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均奠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对象世界在实践中生成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关键词唯物史观理论前提思维定势哲学层次的发现实践唯物主义

对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的传统理解

1恩格斯的理解

首先对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作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的是恩格斯。他的“两大发现”说是这—研究的第—个成果。

恩格斯的这一概括是指马克思的下列两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的发现,二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

两大发现,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发现是两个层次。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是科学层次的发现,当无异议。学界公认:政治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

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发现是马克思的哪一层次的发现?恩格斯对它的理论定位是:科学哲学层次的发现。

恩格斯并不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哲学,因为它并未提供哲学世界观,而仅是提供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解释:“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他一再指出:这一发现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它是把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

在他看来,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论——马克思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而唯物史观则以唯物主义即他在《杜林论》中所阐述的“现代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论。

所以,他确定:唯物史观是哲学与科学的中介——社会科学哲学。其理论层次相当于他自己创立的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科学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揭示的是自然的矛盾运动规律;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的唯物史观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

2传统理论解读模式的理解

传统理论影响最大的解读模式——斯大林解读模式,完全以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是把自然辩证法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的理路为依据,进一步确立了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说;但改变了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定位:它把唯物史观上升为哲学层次,把唯物史观作为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的马克思哲学的组成部分。其理由是:唯物史观“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在这一解读模式中,唯物史观被改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基础,而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则是“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上层”。

传统理论的另一解读模式——孙伯揆解读模式认为,斯大林解读模式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说是不能成立的。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是“抽象的自然”,是“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抽象的物质”;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则是“蕴含着人、人的目的和人的活动”的具体存在。把辩证唯物主义“引入充斥着人的目的和动机的社会历史领域,是不可能推广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来的。因为这一‘推广在起点上就是抽象的,而从抽象的前提出发是引申不出具体的结论来的”。斯大林解读模式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马克思的整个哲学体系就被二元化了”。

但这一解读模式接受前一解读模式的如下观点: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这一解读模式认为,马克思的新哲学产生的标志是生产关系概念的制定,《德意志意识形态》才形成了这一科学概念,因此,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才实现了哲学革命,创立了自己的新哲学。

这一解读模式对此作了这样的论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不但从“社会存在”的概念深入到作为“社会存在”本质的“社会关系”概念上,而且进一步从“社会关系”的概念深入到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概念上,并在这一概念上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所以,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乃在于他创立了“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3简评对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的传统理解

上述三说的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推敲。这里,我们对此不能作展开的论析,只能作一简评。

第一说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科学哲学的定位,是合理的;但对它的哲学基础作了原则性的误解:它把自然给定的自然存在者的自在辩证法与实践生成的人的存在的自为辩证法混为一谈了。

第二说进一步发展了第一说的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说,但改变了第一说对唯物史观的合理定位,把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的唯物史观误认为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说批判了第二说的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说,但沿袭第二说把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的唯物史观当作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说的共同点是:囿于“两大发现”的框架,以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1,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哲学创新阶段

其实,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作为唯物史观哲学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第一个阶段即创立唯物史观之前的阶段是哲学创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文献:

(1)《博士论文》。《博士论文》弘扬的是主体自我意识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但它同时强调自我意识与现实、哲学与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其核心命题——“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已蕴涵着由“解释世界”哲学转向“改变世界”哲学的内在趋向。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以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的感性原则否定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原则,并把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神学问题转化为政治批判的世俗问题,由此进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主词与宾词的颠倒,阐明政治国家的秘密在于市民社会本身的矛盾,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社会本位原则,为进而批判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实现哲学革命作了铺垫。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综合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和黑格尔的活动原则,超越费尔巴哈,进一

步完成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确立把感性理解为对象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实践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并以这一原则对国民经济学作存在论批判,揭示市民社会本身矛盾的根源,揭示人的存在的辩证发展规律即劳动的自我异化与异化的扬弃的辩证发展规律,为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哲学基础。

(4)《冲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以新哲学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进而深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经济学、鲍威尔的“非批判的群众”观,并通过对17--19世纪唯物主义发展史的总结,论证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论证了新哲学是“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提纲》进而把《手稿》确立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这一新哲学的核心向存在观、世界观、历史观、交往观和世界史观作展开,确立了新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形态》对费尔巴哈作深入、展开的批判,阐明实践唯物主义存在论系列基本原理;并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由哲学转向社会科学哲学,具体揭示社会运动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2,恩格斯未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新贡献的原因

恩格斯之所以未能把握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新贡献,一个基础性的原因是:马克思这一阶段的文献基本E是没有公开发表的手稿,恩格斯没有可能对之作系统研究。

诚然,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作了《冲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创作《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也对《提纲》作过研读,但由于没有条件把握马克思从《博士论文》至《形态》的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特别是未能看到和研读这一逻辑发展中的关键性文献——《1844年哲学手稿》,其对这三个文献所阐述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理解就以自己在《反杜林论》中确立的自然辩证法的辩证唯物主义来解读了。

下列两个事实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一个事实是:恩格斯在将《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付印之前,又把《德意志意识形态》“看了一遍”,想从中选取部分来说明当时他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一章以实践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较《提纲》更为深入的批判,但恩格斯却以为它“不适用”于他的这篇论著对费尔巴哈哲学作批判性分析的目的。

再一个事实是:由于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不适用”于他的论著的目的,结果从马克思的1844--1847年笔记中发现了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他很自然地把《纲》作为他的《费尔巴哈论》的附录,因为在他看来,《提纲》包含的“萌芽”状态的“新世界观”已由他在《杜林论》中予以确立和充分阐述了——他并没有意识到《提纲》确立的实践唯物主义与他的对自然辩证法作概括和总结的辩证唯物主义有什么原则区别。

3,传统理论解读模式的阐释者未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新贡献的原因

恩格斯未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前的哲学层次的发现——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是由于缺少研究的文献基础;而其后的传统理论解读模式的阐释者仍未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层次的发现,则是由于恩格斯的“两大发现”说对他们造成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之一:认定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混淆二者的层次。在恩格斯那里,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已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但他与后来的传统理论解读模式的阐释者不同的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定位与其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定位一致,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也是科学哲学的涵义——它是对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中作了这样的说明:我在英文中“也像在其他许多文字中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

恩格斯的问题在于把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当作了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的唯物史观,后来的传统理论解读模式的问题则是在于把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的唯物史观当作了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由此形成了第二个思维定势:生产关系概念的制定,是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标志。

传统理论解读模式不仅认定生产关系概念的制定是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标志,而且认定“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乃在于他创立了‘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形成和确立生产关系这一科学概念的文献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所以传统理论解读模式把《形态》之前的马克思的著作都论定是“不成熟”的,即尚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对于《形态》之前的《提纲》,由于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传统理论解读模式对之尚有所肯定,但这种肯定仍与其“不成熟”论相协调。它对《提纲》与《形态》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解释:“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确将实践作为自己新世界观的总体逻辑起点,但当他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理论框架时,就没有再将这个抽象的具有总体性的范式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在《形态》中对哲学新视界的阐发,“已经没有再从‘提纲中的实践出发,而是从社会历史中的物质生产出发了”。物质生产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学说的具体的理论出发点”。此说通过对《提纲》中的实践范畴的“抽象性”的论定,论证《提纲》的“不成熟”性。此说没有意识到:实践范畴的“抽象性”正说明它是哲学范畴,而非科学范畴。在《形态》中,实践范畴向作为社会科学哲学范畴的物质生产范畴的转化,正是表明《形态》对问题的研究的重心已由哲学向科学哲学转化了。

对于《提纲》之前的《1844年哲学手稿》,传统理论解读模式则指证其主导理论框架是“人的本质之异化和复归的过程的人本主义隐性唯心主义历史观构架”,即所谓“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在这种思维定势支配下,自然根本不可能理解马克思在《形态》之前即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前的创立新哲学的重大贡献。

理解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实践唯物主义的关键

1,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新贡献的关键在于对《手稿》的理解

是否承认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前已创立了自己的新哲学,关键在于对《1844年哲学手稿》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的理解。

传统理论为了证明它对《手稿》和《手稿》之后的《冲圣家族》是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的作品的论定是合理的,特别援引了1867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对《神圣家族》的自评以为佐证:“我愉快而惊异地发现,对于这本书,我们是问心无愧的,虽然对费尔巴哈的迷信现在给人造成一种滑稽的印象。”

其实,这一引证所表达的意义恰与引证者的用意相反。

马克思对《神圣家族》这一自评的重点在前一句:“对于这本书,我们是问心无愧的”。其原意是:《神圣家族》中虽然有对费尔巴哈的过誉之词,但它表达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因而我们今天来看这本书仍感到“问心无愧”。

显然,这一自评是对《神圣家族》的基本思想的肯定。

对《神圣家族》的肯定,也就是对《手稿》的肯定,

因为《神圣家族》所展开的基本思想正是在《手稿》确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展开的。

所以,这一对《神圣家族》的自评也完全适用于《手稿》。《手稿》同样也是其中虽有对费尔巴哈的过誉之词,但它确立的新哲学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是科学的、合理的。

引证者却由于其思维定势的制约,从中引出了与原意相反的结论:以为既然马克思承认好《神圣家族》存在“对费尔巴哈的迷信”,那就是说,他承认《冲圣家族》“仍未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范畴”。

这种理解是不合逻辑的。试问:如果《神圣家族》“仍然未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范畴”,在已经确立《资本论》理论体系的1867年,马克思重读这本书还会感到“愉快而惊异”吗?还会感到“问心无愧”吗?

《手稿》和《神圣家族》存在的对费尔巴哈的过誉,之所以不影响其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是因为其过誉的问题只是把不应加于费尔巴哈的理论创造(其实这是马克思自己的理论创造)加于费尔巴哈了;而不是把费尔巴哈不应肯定的思想也作了肯定。

所以。马克思的这一自评是对《手稿》和《手稿》之后的好中《家族》的基本思想肯定的证明,而非否定的证明。

2,《手稿》确立了新哲学的基本原则

传统理论解读模式囿于上述两个思维定势,强调《提纲》与《形态》的联系,以把《提纲》纳入《形态》的由哲学转向科学哲学的解读;但以“格式塔转换”论遮蔽《提纲》与《手稿》的联系。其实,只有正确、切实把握了《手稿》与《提纲》的联系,才能正确、切实把握《提纲》与《形态》的联系。

《提纲》的第一条对新哲学的核心作了概括,而后的十条以此为基点对新哲学体系的要点作了展开;但它并未对这一核心本身作阐述和论证。对新哲学的核心作出具体阐述和论证的是《提纲》之前的《手稿》。

首先,《手稿》合理阐明了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和黑格尔的活动的能动性原则的综合。《手稿》超越费尔巴哈的直观的感性确定性的肯定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否定之否定的肯定的简单对立,克服前者对后者的简单否定,对后者作了辩证的扬弃。《手稿》肯定后者并非仅仅是唯心主义的谬误,它还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的合理内容:它所揭示的精神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的自我发展,是对历史运动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辩的表达”。

《手稿》完成了费尔巴哈未能完成的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实现了对两者的合理性的综合:既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的直观性,又克服了黑格尔的精神能动性的抽象性,确立了把感性理解为感性的活动即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把感性理解为实践,也就是说,人和对象世界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实践生成论的唯物主义才是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实践的生成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性的本义。

其次,《手稿》合理阐明了新哲学的本体范畴——实践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实践的本质内涵是“对象性的活动”。它建构了人与对象世界的原初关联——人与对象世界互为对象性的存在。“对象性的活动”是人的具有现实性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方面,对象世界的性质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对象世界的设定、改造。

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实践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自觉。人不仅以生命活动的方式存在,而且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确立了实践活动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自由。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决定了实践活动的自由性。人的生产不仅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按照“物种的尺度”与自己的“内在的尺度”的统一来进行生产,从而建立起自己与对象世界的内在统一性的一体性关系。

实践的自由自觉性,决定了人的生命是超生命的生命,人的存在是超越自然的自在存在的自为存在。

再次,《手稿》合理阐明了实践的自为辩证法。《手稿》由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发现人的存在方式——劳动的自由自觉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劳动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劳动的自我异化是必然的,而异化的扬弃也是必然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劳动的自我异化与异化的扬弃的辩证规律,就是人的存在——实践的自为辩证法。

这一辩证法,是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本体根据。与“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劳动——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的扬弃的历史发展对应,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的“真正人的社会”——“异化的社会关系”的“异化的社会”——“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的“真正人的社会”的复归。

共产主义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

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以共产主义为旨归。在这一意义上,实践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所以,在《手稿》之后的《形态》中有这样的概括:“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

3,实践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的哲学基础

以“格式塔转换”论遮蔽《提纲》与《手稿》的联系,离开《手稿》上述这些基本思想的阐述和论证,《手稿》第一条所概括的新哲学的核心的真切意义是不可能获得合理理解的。《提纲》第一条不能获得合理理解,其后的十条对这一新哲学的核心所展开的基本要点的真切意义自然也不可能获得合理理解。

《手稿》是理解《提纲》的钥匙,也是理解对《提纲》作进一步展开,并把《提纲》确立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历史创立唯物史观的《形态》的钥匙。

按传统理论解读模式的解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试问:《形态》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不正是以《手稿》揭示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即人和对象世界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这一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哲学根据吗?

生产力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向人的生成;生产关系即是人与人的关系在实践中向人的生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是这两个生成过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创生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规律。离开实践唯物主义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这一基本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可能获得科学合理的理解和说明。

传统理论的斯大林解读模式否定实践唯物主义,把自然辩证法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只能导致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因为人类社会的人的存在的自为辩证法为自然的存在者的自在辩证法所取代了。

传统理论的孙伯缓解读模式也否定实践唯物主义,径以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则是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发现奠基于他创立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发现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自然也奠基于这一新哲学的基础上。

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哲学层次的发现—创立实践唯物主义。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