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

2009-10-20 04:28欧阳友权
探索与争鸣 2009年8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艺术

欧阳友权

内容摘要网络文学正从“另类”和“边缘”向文学主阵地挺进,在传统的文学广场上竖起一面新的旗帜。网络文学重整了当代文坛,它的迅速崛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文学新格局,加速了当下中国文学的转型。未来的网络文学,需要提升自身品质。让这一新媒体文学真正成为人类文学发展富含价值承载的历史节点。这主要包括:解决好“文学性”匮乏的“短版难题”,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避免文学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方式:健全“他律”与“自律”并存的约束机制,通过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手段建立甄淘与遴选并存的激励机制,强化网络行为主体的素质提升和道德自律。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格局文学转型文学品质

诞生于北美华人之手的汉语网络文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走过了无人问津的草创期,也度过了备受指责的落魄期,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新军,对它的研究也庶几由“冷门”变为“显学”。网络文学作品数量激增,众多文学网站访问量屡创新高,一大批网络作品和写手受到追捧,一拨拨点击率高的作品被遴选并下载出版,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凡此种种,正说明网络文学,这个一度连“正名”都困难的“野路子”文学,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社会文化视野,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3亿,2008年网民规模比上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41.9%,网民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1.9%)。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1.2亿,拥有个人博客的人数超过1.6亿。在上网族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了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从互联网基础资源看,联网IP地址数量为1.58亿个,其拥有量已超过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位;而从网络应用看,网络音乐、即时通信和网络新闻排在前三位。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汉语网络文学更多地走向青春文学和娱乐文学。

走进网络文学现场,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昔日被视为“另类”和“边缘”的网络文学正向着文学主阵地挺进,数字技术和传媒市场的双重力量已经把网络文学从山野草根推向文学前沿,无形之间在传统的文学广场上扬起了一面新的旗帜,乃至矗立起一座令人眩目的文学“山丘”。文学的格局正在遭遇数字技术的重整,下面的几种表现形态已不容忽视:

一是互联网开放的文学生产机制所形成的庞大的文学生产群体和作品数量,让网络文学足以确认自身的文学在场性和文化新锐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中文文学网站已超过4000家,而国内的汉语原创文学网站也已超过500家。一个文学网站一天收录的各类原创作品达数百乃至数千篇。如目前最大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就有原创作品22万部,总字数超过120亿,日新增3000余万字。它的网页日浏览量(PV)已高达2.2亿次。“幻剑书盟”网站拥有驻站原创写手1万多名,收藏原创作品2万多部,有400部原创小说的周点击率在万次以上,其中有49部的点击率在10万次以上,日访问量保持在2000万左右,注册会员200万人。“榕树下”原创网站1997年建站以来,日浏览量达到500万,拥有50万个独立IP地址,收录作品350多万篇。如果把所有的文学网站、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文学社区,以及一些个人文学主页和博客中属于文学的部分累积起来,恐怕只有巨型计算机才算得出网络文学作品的总量了。

这样庞大的作品数量和读者群体对当代文坛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可能已超出文学本身,而应该放到“国家文化发展”和“一代人的成长”的大命题下来看待其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网络文学的市场化崛起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原有平衡,改变了整个当代汉语文学的总体格局。自从网络文学开始升温,传统文学独步天下的时代便开始了分化改组,经过近10年的文化市场调适,当今文学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新格局:第一是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传统文学,它们以精英写作为中坚力量并秉持着一份千秋情怀,在社会的文化期待和个人的艺术承担中创造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其背后代表的则是久远的历史文脉和强势的文学传统;第二是以出版营销为依托的图书市场文学,它们一方面敏锐地把握阅读市场走向,预测读者的趣味偏好和时尚潮流,另一方面发现作者适应市场的创作潜能,在传统阵营和网络甄淘的双重视域中,遴选或者策划畅销书,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利润的最大化;第三便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文学或新媒体文学,它们以自由的生产流程、庞大的作品库容及不断增加的阅读受众,一方面与传统的精英书写分庭抗礼,另一方面与出版商贾暗送秋波,其强劲的生产体制、传播机制和文化延伸力,使它在当今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获得了三分之一的份额,并且还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让这个“蛋糕”越做越大。

三是网络文学在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中悄然改写了文学惯例。一大批业余写手在互联网上的快意创作,将在线空间拉回到大众立场,使民间记忆重新从潜意识深处浮起,创造了网络文学生产的新机制,从存在方式到表意机制,从知识谱系到观念形态,对传统的文学实施全方位“在线手术”,让正统的文学范式遭遇拆解和置换,致使文学不得不面对“数字化生存”的严峻现实。这似乎印证了一个多世纪之前福楼拜的那句名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而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

网络文学既有“新媒体文学”的独特特征,又有“新世纪文学”的崭新姿态,它在文学存在方式、创作模式、价值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的变化,已经引发了文学成规改写、文学体制变化和文学观念更新,加速了当下中国文学的转型。

第一,文学从专业化创作向“新民间写作”转型。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E媒体”,先验地预设了兼容和平权的机制,技术化的虚拟自由强化了在线写作的民间立场,激发了社会公众的文学梦想和创作热情,让文学在消解中心话语和权级模式中,实现话语权向民间回归。网络媒体是一个反中心、非集权性的虚拟世界,漠视权威,消除等级,拒斥英雄情怀和盛气凌人是它的标记。在网络世界,人人皆是平等的网民,网络写作常常是以平民姿态、平常心态写平凡事态,用大众化、凡俗化的叙事方式,展示普通人本真的生活感受,显示出平凡的真切感。

第二,文学媒介由语言文字向数字化符号转型。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突破了“语言艺术”的局限,减少了对语言媒介的依赖,实现了符号载体的“脱胎换骨”。它把基于“文房四宝”的执笔书写和机械印刷变成键盘鼠标的“比特”叙事,把基于原子物理的二维存储挪移到了数字虚拟的“赛博空间”,在一个另类时空中打造数字化的文学天地。与之同时,数字文本用“信息”替代了“物质”,用“空中的文字”替代了“手中的书本”,实现了文本形态由硬载体向软载体的转变。在这里,文学很容易由间接形象的“语像”转化为直观的“图像”,

昔日的“语言艺术”变成了图文兼容的界面文本,通过文字解读和经验还原而获得的间接性形象,已经让位于图文兼容、音画两全、声情并茂、界面流转的电子快餐。

第三,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以机换笔”的网络文学创作,在计算机键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上完成创作和发送后,凭借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和触角延伸,把没有重量的比特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也把软载体的文学文本“撒播”到无数用户手中,实现了由“推”传播向“拉”传播、单向传播向多向传播、延迟性传播向迅捷性传播的转化,用电子技术破除物理传播时代几乎所有的信息壁垒,从物质、时间、空间三位一体上突破原有的藩篱,实现了艺术信息的无障碍沟通。

第四,作品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转型。传统文学创作内容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具有客观实在性,网络文学的创作内容既涵盖了客观的社会现实生活,又包容了网络虚拟空间的生活感受,还包括现实生活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之间的对立、渗透与转换。网络文学创作内容对电子虚拟世界主体的生存状态、情感状态的关注,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媒介中的文学充满叛逆性和另类性,它们使传统的文学文体类型划分悄然发生着变化,不仅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文学创作与生活实录、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被逐步抹平,而且传统文学类型中的文体分类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都已变得模糊或淡化,而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在创作中的广泛运用,更是让原有的文本形态发生了“格式化”般的裂变。

第五,思维方式的转型。机器化的符号规则代替汉字的结构规范的结果,便是数字操作颠覆铅字权威,“输入”代替“书写”,其所形成的“词思维”是对“字思维”的替代,以及“词思维”与“图思维”的相互渗透,已经悄然置换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方式。“词思维”的快捷与“图思维”的直观在使表达提速的同时,却挤占了“字思维”的理性过滤和思想沉淀,把文学创作的意义生成全部交给了感觉的撒播,消弭了文字书写时的深思冥想和因表达“延迟”而凝练的语言诗性,使得平面化、碎片化的文本消解了文学深沉的意义维度和历史的纵深感。

网络文学在挑战固有的文学传统和加速当下文学转型的同时,其创作存在着以游戏冲动代替审美动机,以技术智慧代替艺术规律,以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等深层次积弊。因此,在扑面而来的网络文学大潮面前,我们不能不理性地思索这样的问题一网络文学怎样才能赢得社会文化的尊重?网络文学是否可以以一个文学史节点的姿态塑造自身并完成文学的转型?笔者认为,利用网络技术资源,提升文学品质,也许是最重要的。

首先,要解决好网络文学“文学性”匮乏的“短版难题”,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网络文学以平民姿态开启了一个“新民间文学”时代,但充斥网络空间的凡俗话语如何历经审美的疏浚,实现艺术质素的净朗和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庞大的作品数量获得更高的艺术质量,将关涉到网络文学的艺术品格。很显然,文学的数字化生存并不意味着艺术的胜利,网民的“文学在线”一旦不是为了文学的目标,纵使文学被数字技术纳入网络的丛林,它结出来也未必是艺术审美的果实。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但许多作品艺术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发表作品门坎的降低和作者艺术素养的良莠不齐,使得“灌水”之作甚多。有“网络”而无“文学”,或则“过剩的文学”与“稀缺的文学性”形成的鲜明反差,已经成为网络文学作品的最大诟病和严重制约网络文学发展的瓶颈。在未来的创作中,如何利用传媒技术表征艺术审美,以电子媒体彰显文学本性,用技术手段为人类打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让网络文学赢得一个文学性的向度,应该成为未来网络文学发展的新拐点。

其次,避免文学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方式。从技术媒介层面上说,网络创作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电子数码优势,增加多媒体表达和超文本链接,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说到底文学是源于人的精神而不是源于技术,技术只是文学借助的工具,它应该受驭于文学的艺术目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无论多么神奇,它仍然只是技术而不是艺术。这种技术无疑会给文艺生产增添更多的技术含量,但未来的文学最需要的也许并不在于技术媒介的升级换代,而在于借助新技术、新媒介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与审美价值。在传媒技术愈来愈艺术化的创作语境中,文学有时还需要摆脱对技术的依赖,与技术霸权相抗争,让网络文学能够遵循艺术的规律而不是按照技术的设定来推进自身的进步。

最后,提升文学素质,离不开网络行为主体的素质提升和道德自律。互联网上的虚拟生活及其自由写作就像一个开放的实验室,把人性的丰富性与创造性、个性的多样性与局限性,鲜活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在这个虚拟、自由、兼容而共享的空间,极易出现滥用自由、膨胀个性、无节制张扬欲望的现象,从而导致意志薄弱者放弃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也容易使他们视网络空间为“电子烟尘”的集散地,让信手涂鸦之作、无效乃至有害信息挤占和污染文学空间。因而,网络文学仍然需要践履人类赋予的精神原点的价值承诺一它只能是一种人文精神性的价值存在,它浸润的始终是创作者的审美情怀,释放的是审美化的诗性魅力,营造的是人性化的心灵家园。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永远需要从传统的精英文学中汲取营养,并用新媒介的锋芒去拓展文学的新空间与新价值。于是,健全“他律”与“自律”并存的约束机制,通过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手段建立甄淘与遴选并存的激励机制,也许是庇佑网络文学健康前行的必要手段。如果说科技以人为本,文学以人为限,那么网络文学就应该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架设一道艺术的桥梁。

编辑叶祝弟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艺术
调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纸的艺术
文学小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