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教师应通过朗读、体味、品味、审视等手段,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美;意境美;崇高品质
【中图分类号】G 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49-02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三维度”,其中特别提到了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往往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它和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但德、智、体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的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体质。而美育却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艺术作品的审美作用在艺术的诸功能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使得审美教育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众多的艺术意向是审美教育的源泉,它们充满了美的感染力,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因为语文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其中都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美的形象、美的韵律和美的情感。因此,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它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语文教学的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审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反复诵读,领会语言美
每篇课文几乎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使读者感受到美的教育:流畅、凝练、生动形象以及准确等等。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领会课文的语言的美,使他们在接触语文之初就受到审美的教育。学生通过读杜甫的《春望》,从文字的符号形式中体会到古典诗词内在的音韵美、整齐的形式美,仅从其形式符号这一层看,就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学生在朗读之中也能体会到诗人为国为民而愁苦的心情。朗读《海燕》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随着海燕一次又一次的振翅而激荡起无限的热情,从海燕那“黑色闪电“的不屈形象中,体会到海燕顽强的战斗精神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切呼唤。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将会从这些语言符号中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并从意象中看到作者隐含的价值倾向而受到审美的教育。
二、体味意境美,提高自身修养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至高的境界,是一种超越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深邃的意境,以引起读者审美情操的共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出的意象中体会美的意境,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才能受到优美画面以及其蕴含的崇高情怀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悟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这也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领会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出的悠远意境,体验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审美心境、情趣,从而忘掉自己现时现地的处境,纯化、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使之升华,像作者“物我化一”一样地与作者而“化一”,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通过对一个又一个美的意象的审美,可以使他们从作品的形式符号层走进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融入意境超越层,体会到其美无穷的神韵,获得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品味人物,树立崇高品质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美育和德育统一的结果。他认为“一首歌仅仅是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按照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而教材所选课文中壮丽的、尊严的、崇高的形象使人心胸旷达、志存高远,当学生以崇敬之心注视这些榜样时,心灵得到了一次次的洗礼,年轻的、正在成熟的灵魂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现象渗透审美教育,给学生以美的指引,并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例如,郭沫若的《屈原》表达了屈原不屑与楚国那些士大夫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并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又如学习《藤野先生》,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正是有了屈原、范仲淹、鲁迅、保尔、贝多芬等一系列具有崇高品质的形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才在他们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跋涉、不断进取。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些形象的教育意义,而只是从文章的角度(指除去审美意义之外的部分)进行教学工作,那么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人文精神就无从体现,学生就不会更好地前进、超越、追求那些闪烁人类光辉的伟大和美。
四、审视丑陋,尊美抑丑
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语文教材除了为学生展现大量美的意象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丑的形象。正是这些丑的形象的存在,才使学生看到了世界的多样化,并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世界中,通过比较而明辨是非,尊美抑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起到“灵魂的工程师”的作用,一方面要敢于正视人类卑微阴暗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严肃地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人,要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如果在教学中,没能让学生明白这些,他们就会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感悟到真正的美,甚至会学到丑的一面。
例如,夏洛克带着极端特色的贪婪残忍,菲浦夫妇在金钱面前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还有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等等。学生在接触之初可能不易发现他们的丑陋、伪善、卑劣,教师就要从审美的角度给予学生以引导,还原其本来面貌,使学生在对丑的憎恶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达到对真诚、仁爱、进取的倾慕,对伪善、丑恶、颓废的鄙弃。
五、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教师是撒播美的使者、语文课的形象大使。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服饰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个性、爱好,甚至会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一个语言粗俗、表情呆板、缺乏幽默的语文教师会使学生对文学美好形象产生厌恶之情;而一位自然清新、面带微笑、谈吐优雅的教师会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比较点,“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崇高的品质。
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其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写,使学生摄取美的信息,领悟优美、凝练的语言,抒发美的感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审美的教育,除去心中的私意人欲,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不但在语文课堂受到审美的教育,而且也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欣赏美、展示美、创造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情感虽不能带来实际的物质利益,但它却能点燃人的生命火花,把人推向高尚境界。
【作者简介】董维楷,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