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琼
【摘 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高校新生必然面对的问题。帮助新生适应新的课堂环境与授课方式,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因此,高校教学、教务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应该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高校授课;新生;学习方式;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 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19-02
高校教学过程一改传统授课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要的一点是抛弃了原来的强化式灌输,少了太多的管教与督促,增加了更多的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
一、了解教学特色
(一)主动性与独立性
主动性是高校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构成鲜明的对比,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分别表现为“我要学”与“要我学”。“要我学”是外在诱因和强制的,只有外动力,缺乏内动力。“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负有一份责任,是一种较为持久的内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才能使外动力向内动力转化,也成为持久性动力。
独立性是现代的高校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依赖性相比,则具体表现为“我能学”。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若学生没有“我能学”的自信,则将迅速被时代所淘汰。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的信念。
(二)独特性和体验性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其学习方式本质都有独特的个性差异。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独特性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注意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知识接受不求整齐划一,只要有所得即可。
(三)问题性和开放性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一个学生若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说明该学生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富于想象,善于质疑、勇于求异,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明了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新问题,在问题中求知,“大疑则大进”,在问题中发展。发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总之,问题是发现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发现性学习的归宿。
发现性学习则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发现性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发现性学习强调它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发现性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创新.其评价具有开放性。实际上,对于发现性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开放性,要允许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二、转变教学观念
面对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办学最终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摆正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中学授课中: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高校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中学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两方面:
1.以教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使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2.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丧失,最终遏制了学的“力量”。
高校授课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高校教学既要重结论,又重过程。过程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所以,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一语点破了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学生的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具备以下能力:
(一)积极关注、健康引导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关注他们的情感,这堂课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以及关注人的结果,会使教学过程成为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会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二)调整学生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升学、考试调整到为自身发展、提高终身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转变学习方式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Z].香港中文大学,1994.
[2]王全.课程实施的学理分析:内涵、本质与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4(1).
[3]李大伟.高等学校本科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4(1).
[4]吴亚芸.教育测量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