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涛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从教育体制、高校体育课程、群众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器材和学生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天津市4所高校19-22岁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近20年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的文献资料百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对参加体质测试的1800名大学生包括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和20名高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其中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737份,回收率为96.5%;教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对所有收回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大大改善,为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表现出目前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呈上升趋势,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超重和肥胖学生明显增加,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堪忧。问卷调查表明有75.01%学生和90%体育教师认为体育锻炼不够是造成学生身体不好的首要因素,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营养不够,作业太多和玩的时间太少也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大学生体质健康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这些因素交织相互影响造成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运动不足只是学生体质下降的表面原因。深挖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育体制的弊端
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始终把智育放在学生成长第一重要的位置上,许多学校、学生、家长以重点学校、升学率、上大学为指挥棒,惟考定终身。教学、考试、招生等人才培养环节未能与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进入大学以后,就業压力的日趋严峻,迫使大学生仍要以文化课学习为主。由于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很容易造成精神紧张和心理疾病。在这种普遍忽视学生对身体素质培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对体育锻炼引起足够的重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繁重,导致回家后每天用于做作业的时间1~2小时的学生占34.25%,有29.88%的学生在2~3小时以上。周末仍有51.01%的学生以学习为主,除22.33%的学生周末安排看电视和玩电脑为主的生活,仅有26.66%的学生以户外活动为主。学生平均每天用于睡眠的时间不足8小时的占71.10%。罗加冰等对我国西部地区20所大学的学生调查中亦指出,有53.8%的人赞成课业繁重、就业压力和不良习惯是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最大因素。繁重的课业给大学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带来严重负担。
2.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出现误区
教育部门在学校工作中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为此,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根本宗旨。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行“三自主”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顺应了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大的学习选择空间。体育课程改革理念虽好,但是有些高校的做法偏离了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宗旨。注重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单项运动技术,而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全面锻炼,特别是体能素质的锻炼,体育课程重形式、轻实效。
高校公共体育课由竞技性体育为主的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项目逐渐向健美操、网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趣味性体育活动方向转变。体育教学逐渐趋于快乐体育,降低体育课技术的难度和强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学校体育改革的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保险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立法还未健全的情况下,学校也为了避免承担高风险,都尽量简化稍有难度和危险的体育教学内容。
调查发现除个别院校给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外,高校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即使有些学校有各种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也只有少数体育尖子生能够参与。学生在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上,按照所选择体育项目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看有70%的大学生能保证在40min左右活动时间,其中40min左右的人占30%,男生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高于女生。大学生每周2学时的体育健康课90min,有效练习密度按40%计算,学生每周的直接身体练习不超过45min,所以很难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
3.竞技体育与群体活动的严重失衡
2008年奥运会体坛健儿在竞技场上谱写了中国体育史上的辉煌篇章,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力的推动,取得了新的成就。但青少年学生方面的体育工作却并没有实质性改观。重视奥运争光战略的实施,忽视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导致了竞赛场上硕果累累,而学生体能素质逐年下降的现实状况,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尴尬境地。
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绝大多数高校将有限经费的体育资源配置用于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展示学校风采的竞技体育,而日常体育教学和发展大学生群体活动的投资却大大缩水,致使高校竞技体育与群体活动严重失衡。可想而知,失去了金字塔底座的竞技体育难免会根基不稳。
4.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造成了原本资源有限的高校教学资源更加匮乏。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提升,仍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55%的体育教师和29.30%的学生认为高校体育教学所需场地、器材的匮乏,是大学生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是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5.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意志品质薄弱。当代大学生具有自信、开放、敢于竞争等特点,但也因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懒散、心理脆弱、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调查表明:52.22%的学生是因为“怕累”,22.05%学生是因为“怕受伤”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65%的体育教师也认为“怕累”是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学生中只有38.28%的人愿意参加长跑锻炼。对于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的原因,76.17%的学生认为太累,49.91%的学生嫌枯燥。
(2)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足够的运动时间和适当的运动方式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高校现行体育课程计划只开设两年体育课,到三、四年级以后就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锻炼。研究结果显示,许多学生大学期间体力情况表现为:一年级较弱;二年级最强;三年级下降;四年级最差。这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一方面源于高考复习中学生身心负担加重,导致体质下降的持续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大多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造成自我锻炼效果不理想。多项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乔培基等对我国北京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占37.7%,偶尔参加的占30.2%;每周3次以上的占31.1%,完全不参加的占0.9%。目前我国计算体育人口的标准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③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强度以上。按照此判定标准,大学生中有31.1%的学生可以被视为体育人口,与我国体育人口31.20%的整体比例相比水平相当。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人口达到45%-50%左右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01%的学生和90%的教师认为学生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足造成的;有34.31%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66.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有55.8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膳食不合理。由于营养摄入的不均衡,使学生营养状况呈现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饮食无节制,谷类食物、粗纤维食物和青菜食用少,而脂肪、糖类食物过多,热能过高造成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衡,加上为数不少的学生不吃早餐,到了中午吃得更多,导致超重和肥胖。另一方面,存在挑食、偏食、厌食、吃零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另外,有些学生尤其是女生缺乏健康知识及正确的审美观一味地追求苗条,盲目节食减肥,造成营养不良者日益增多。
(4)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机体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影响的特点,导致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和迅速蔓延。有学者报告,美国前10种死因疾病中,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致病因素中占70%,中国占44.7%。美国通过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取得的。可见,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國大学生体质状况较差的现状与广大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熬夜,迷恋网络、游戏、电脑和小说使得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机会和兴趣减少,造成视疲劳,影响身体形态发育;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社会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导致了学生体能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
三、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教育体制、高校体育课程、群众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器材和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各级政府、教育界、体育卫生工作者应时刻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体育改革,树立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和开展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群众体育活动;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和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教育,使他们积极合理地利用余暇时间,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罗加冰.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43-1347.
[2] 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
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
(2):217-222.
[3] 乔培基,等.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学分析[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69-1371.
[4] 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2007,23(6):142-144.
[5] 刘海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
学刊,2008,15(1):67-71.
[6] 余兰.西南财经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动态调查[J].成都
体育学院学报,2008,34(6):87-89.
[7] 刘凌宇,马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改革的调
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
101-103.
[8] 杨秀芹.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相关理念的调查分
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97-99.
[9] 李鹏,钟大玉.1985-2000年四川省汉族大学生体质健康
状况动态分析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3):114-118.
[10]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
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