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耕钦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实施课程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是灵魂,项目课程开发是前提,教学条件改善是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科学机制建立是保证。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设置课程体系,其显著特征是:任务引领,过程导向;学做一体,理实结合;动态变化,适应市场;能力为本,强化技能;师生互动,教学高效。由于这种课程改革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处于肯定地位且具备可操作性,其价值已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开发与实施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其进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专业是否成熟的重要砝码。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通过对《电子线路装接与分析》、《单片机应用》和《电气控制与PLC》等专业课程实施项目法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且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灵魂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其主体应该是职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企业专家必须深度参与,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其导向是零距离就业,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这种课程不包含知识和技能,而是把知识和技能作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建构。教师应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创建教学情境,创设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对接。
二、项目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
1.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原则
(1)以社会需求为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能力是完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技能与知识、态度与情感。作为教学目标,职业能力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实践对接,因材施教,小步履密台阶快节奏是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3)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匹配,立足于工作任务,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提高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既不等于技能课程,也不能等同纯任务的MES课程。
(4)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课程的开发、营造职业环境以及组织课程教学,都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
(5)以工学结合为基本特征。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结合,学习的同时交叉进行企业实践。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工人,从部分对接到完全对口。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
社会需求调查——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课程结构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实施和分析。从工与学的目标对接到行动对接、模式对接、环境对接,最终获得对接成果。
3.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创新原则
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应“搬”企业到学校,即模仿企业的实际生产操作情境,按照真实性、综合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原则进行。在实施课程改革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在项目设置中应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共同研制和开发项目,增设相关拓展项目内容。
课程项目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也可以是产品中的一部分。项目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设计应从小到大,从简单到综合。项目不一定完全来自企业,只要达到教学目的,模拟项目也可以。从工作出发,选择相关知识内容并确定相应技术。
三、教学条件的改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1.完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的教学应以情境教学为主。因此,开发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其教学环境应具备教室与车间互“搬”的意义。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完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与课程相配套的工厂化校内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实习实训设施是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成本最高最难完善的条件之一。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其建设力度。通过积极寻求政府财政投入和其他筹资渠道,寻求企业的设备与资源支持,校企合办等方式,努力啃下这块硬骨头。
2.建立数量足够、长期稳定的校外基地
深入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建立相适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和实习,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和学生的顶岗实习,以满足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使该课程改革真正取得成效。只有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保持学用一致,才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现“零距离”上岗。
3.开发专业实用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实验,以弥补真实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不足,满足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
1.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情境性和人本性原则。课程设置既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也按照工作过程和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应遵循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原则选择内容,并按照实际工作过程重新进行序化。确定行动序列每个工作环节传授的重点难点内容,从而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融合。基于此,我们打破原有课程的学科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构课程体系,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的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相关资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3)采用“教、学、做、评价、改进”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参与、共同讨论,解决工作任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
3.建立科學的教学考评体系
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核心,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教学考核和评价分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水平评价、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工作态度评价。教学结果评价方式:通过项目小组对项目完成情况汇报、成员自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行业和企业专家的评价等,最后综合评定本课程学生的成绩。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包括同行评价和学生测评,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应熟悉实际的职业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具备很强的职业实践能力。教师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能通过整体教学设计和学习情景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这种课程改革的教师,不仅是“双师型”教师,更是“多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熟悉企业的工作任务过程,具有企业实践的经验,还要有课程与教材的开发能力,以及理实一体的教学能力、工作过程操作能力、技术与服务咨询能力、实训设备改造能力、专业研发能力等。
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接轨,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所以,培养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职业、敬业精神,从而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六、科学机制的建立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保证
1.建立科学、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增强师生的质量意识,树立教育服务观、过程控制观、持续改进的发展观等现代教育理念。
2.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立项制度,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全员聘用制度,以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配套制度,建立灵活的课程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3.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主体。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教学工作量计算、教研成果核定。指导和帮助教师将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成果进行提炼和转换,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 郝超,蒋庆斌.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和开发方法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3] 孙慧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职
业,2007,(12).
[4] 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