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详细论述了选择文章切入点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切入点
一堂语文课,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即“切入”设计,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能选好“入课”的角度,一下子接触到教材和学生理解的关键点和契合点,就能起到立足课文支撑点,强化知识联系点,化解课文疑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起到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面对每一篇课文,如何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呢?我认为,教师应充分钻研教材,尤其要研究学生学习课文的心理,比如,学生阅读教材最初的兴奋点是什么?他们最大的疑难处在哪里?他们最初的理解与教学目标存在多大差距?教师要在对课文作者思路和学生学习理解思路的融合贯通中,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展开教学。
如果从文章的组成部分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从题目切入
“题好一半文”,文章好,题目好有一半的功劳,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点眼之笔”。因此,对一篇课文,抓好对题目的分析,就先等于抓住文章的“眼睛”,有助于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把握,因此,阅读教学可从题目切入。
如引导学生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师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来切入教学:蒋于中计,中何计?为什么会中计?又是谁设计?为何设计?结果怎样?这些问题极易触动学生的兴奋点,由此出发,辐射全篇,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把握蒋干、周瑜、曹操等人物形象。
再如训练阅读《不求甚解》,教师通过解释“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古义意义,然后指出:作者在题目中既不表明赞成意见也不表明反对意见,同学们能否根据课文意见补充完整,表明态度?这一切入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通过积极思考,最后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是“不应盲目反对不求甚解”,这样就准确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二、从“文眼”切入
“文眼”是文章中最富有故事性的,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主旨或组织全文意念的关键性语句,它既能揭示文章主旨,又蕴含着文章结构的组织意念,还能透露文章写作方法的信息,因此,教学中如能抓住“文眼”切入,就为理解全文觅到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理解文章中心,有助于理解文章结构,有助于促进写作的布局谋篇能力。
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切入,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苦闷心境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荷塘月色的描写中透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复杂心情。因为这一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这样切入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
再如阅读朱自清散文《绿》,“惊诧”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从“惊诧”一词切入,接着按这样的思路展开:飞流直下的瀑布令人惊诧,悬亭之险令人惊诧,瀑流水花的奇妙令人惊诧,然面那闪着离合神光的梅雨潭的绿最令人惊诧。这样切入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构思。
三、从结尾切入
人们常说“倒吃甘蔗分外甜,”因此,阅读教学中也可从文章的结尾教起,因为有些课文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如能抓住结尾切入教学,顺藤摸瓜,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教师可直接从结尾部分切入教学。通过对结尾部分的分析,知道路瓦裁夫人用十年的艰辛换来一副假项链,可悲可叹,然后教师指出:这样的结局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谁能从文中找出这情理来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带着问题去钻研课文,发现课文已多处埋下伏笔,路瓦裁夫人之所以会上当,是因为虚荣心迷了心窍,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小说精妙的构思,掌握了本文的写作思路。
再如教学小说《落棋有声》,在导入新课学生速读课文后,教师从故事的结局切入教学:究竟大黄和小李的棋艺谁高谁低?为什么同是与厂长下了三盘棋,棋艺低的两胜一和,棋艺高的却三局皆和?这一切入一下子就抓到了引起小说矛盾冲突的根源,抓到了问题的关键,凸现了人物形象。
四、从中间部分切入
“凤头猪肚豹尾”,是对文章的要求。文章是中间部分是主体,篇幅大,最具体。教学中也可拦腰劈开,直接从中间切入。
如本人执教《孔雀东南飞》,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我从这首长诗的关键处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来切入教学:当太守家的聘礼送来之后,兰芝如何想如何做?要求学生结合刘兰芝“在焦家”,“回到刘家后”及“聘礼送来后”这三个情节来思考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切入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这首长诗的兴趣,准确理清课文情节和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这样教学,从中间抓起,首尾相连,也能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再如有位老师执教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中“一段最古的长城”一节,就选择中间写长城的部分切入:先抓住教材的关键点,也是学生最初的兴奋点——古长城,通过分析筑长城的人物、国家、原因、长城的地理位置、遗址面貌,紧紧抓住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然后再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启发学生分析开头为什么要写“塞外高原”,“大青山景观”,“胡服骑射”,由于学生开始已抓住了“古长城”这个解读课文的“牛鼻子”,对于课文开头和结尾这两个疑难问题也就容易理解了,也进而理解了文章层层铺垫的结构技巧,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应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切入方法远不止上述几种。但无论何种切入,都必须遵循下面两个原则:
一是必须切合学生实际,能抓住学生对课文的兴奋点。离开了学生,再好的切入也未必收到效果。教学开始,没能较快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的切入可能会事倍功半。教学中,教师要由始至终通过心与心的交融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的切入也毫不例外。
二是所选择的切入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阅读教学中,所选的切入点应该是,或举纲张目,或领起下文,或以点带面,或显意露情,能迅速辐射全篇,起到几分钟带动几十分钟的效应。
★作者简介:陈超文,广东省廉江市廉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