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辉
在教研教改如火如荼的今天,素质教育之风已吹遍大江南北。但陈旧教学观念的根除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一些地方,最具形象思维、最生动活泼、最能拨动心灵之弦的语文课成了刻板、单一、标准化思维的训练场,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极不合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而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理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悉心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给整个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把文章肢解为零碎的字词句段,对各种应试技巧的不断强化训练,大量重复性的机械练习……这都或多或少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语文学习的功利色彩越来越浓,而众多文艺作品中闪现出来的超功利性的人性的光辉却往往被忽略了。这真可谓是“得其皮毛”而“舍其灵肉”,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孩童可以为花儿的凋谢而伤感,可以为虫鸟的死亡而掉泪,一切都是那么容易触动他们稚嫩的心。但随着年龄渐长,知识阅历渐丰,易感的心灵慢慢钝化,渐渐漠视于生命的摧折和夭亡。近年流行于一些校园的带有恐怖主义色彩的“歌谣”以及频发的校园伤害事件都令人深思。现在我们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遇到课堂上、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对社会病痛常常表现出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应有的关心,对弱势群体缺乏应有的关注,而对时尚、娱乐新闻、明星的“绯闻”更感兴趣。对一些不良现象,他们表现出过度的宽容,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他们学会了明哲保身。诚然学生人格素质缺陷不能都归咎于语文教学,但作为中小学生接触最多最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课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回避境界问题,这个境界即真、善、美。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如何保持内心的真诚和人格的坚挺,如何守住道德底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语文教学在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人格的建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语文不仅载负着让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同时还具有审美、教化功能。综观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的选文本身就浸透着能唤起人们美好情感的因素,尤其是新教材增加了大量渲染生命意识和爱心的文章,为我们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提供了较好的工作平台。
语文教学要做到“剔除浮华,去伪存真”之境界可谓任重道远。执教者自身要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只有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学生,让语文课充分闪现人文光辉,让孩子的心灵绿洲郁郁葱葱,才能真正达到教文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