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玲
某天上课,我再次感到恼怒,压下内心的不满,我才把课上完。
我的不快不是来自繁复的教学任务,也不是来自课堂纪律,而是来自一个可以评之为狂妄无礼的学生。
复习课上,为了复习句子仿写方面的内容,我出了一道题要求学生堂上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做了。为了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在做这类题的方法,我便点学生的座号(我习惯叫座号以保持神秘性)要他们把答案读出来作抽样检查,以便有针对地点拨。刚巧叫到的这个座号便是那个曾经令我不快的学生,他又和上次一样,没有起立就回答了。对他这种无礼之举,旁边的同学也像上次一样低声责怪,但他好像听而不闻,依然我行我素。对他,我虽然有所了解,但内心还是有一丝不快,我像上一次一样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换作初出茅庐时,我可能早已说出刚烈之语了。
课后,想起课堂上的那一幕,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沉思那个学生的品格,回想起更早之前的一幕,那一次是因为我觉得那段时间学生学习任务重,便找个机会让他们放松一下,并借此考查他们的词汇积累。我于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成语问答,并把学生分成了两大组,要求一组问另一组作答,每一次只要对方正确说出提问一方的答案,那么回答的一方就可以加一分;如果回答方无法答出,那么提问的一方则可以加上一分,最后以分数累积高的一方为胜方。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偷懒,我在举行前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搜集一对近义成语或反义成语,或者搜集一个有关成语的谜语或故事。轮到这个学生的时候,他没有站起来,而且话中有话地说了一个“多此一举”。耳闻目睹他的无礼,其他学生已窃窃私语地评价他了。我明白他一语双关的意思,但为了不想为引用这个词语自我解嘲地对他旁敲侧击,我只是就势引导学生对出“多此一举”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其余的学生见我没有在意,注意力又回到比赛中。
这名学生的无礼之举再次重演,让我觉得意外。我以为,以他的聪敏,当时其他学生的舆论会让他自觉反省,然而事实却是令人意外。仔细想来,我对他的不理会可能会让他觉得是软弱之举,导致他一再如此。
近十年的工作,让我不再像当初那样愤世嫉俗,苛求完美了。对于学生不伤大雅的行为,我也不再像当初那样苛求。这除了自身心态日趋成熟外,还因为媒体报道的不少的学生因为小事而寻死觅活的消息带来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大部分同行也都只求息事宁人,不会深入追究。我寻思那名学生平时的表现:守纪、勤学、聪明、倔强、课前课后的礼仪也不缺,也能自觉地完成他的值日任务。至于这两次课堂上有点狂妄无礼的举动,他并没有严重地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什么让老师指责的地方,如果刻意地找他出来教育,对于这种倔强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显得太郑重其事,如果教育不当,反而容易激起逆反心理。他也使我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中丢下学生独自逃生的“范跑跑”一样,范美忠的逃生行为并没有触犯国家的法律,但他的行为让我们这些讲求“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中国人觉得难受。我们崇尚谦虚礼让,对于触及道德层面的无礼、自私、狂妄等行为,传统的中国人无法接受。许多人认为范美忠之所以会遭受舆论,并不是因为他本能的逃生行为,而是因为他逃生后的另类且显得有点狂妄的言论。这名学生的无礼行为更谈不上触犯法律,只是在尊师方面有点偏离而已。
对那名学生和“范跑跑”并没有触及法律的行为,有人认为不要让传统的道德让自己的人生负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应以法律己以法量人。那么持这种看法的人也必定认为在公共汽车上不为老弱病残让座,在光天化日之下对为非法行为视而不见也是合法之为。天有不测之风云,如果某一天自己老得站不住了却没有人为自己让座,或者被抢了财物也没有人见义勇为,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坚持当初的观点?法律是无情的利器,以法律已,这是被动地遵守社会秩序;以德律己,这是自觉地遵守地社会秩序。谦虚、礼让、良知……这些传统的美德为法治社会注入了无限的温情。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应该是法律与道德并存互补的社会。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等于学生不用尊重老师,更不等于不讲最起码的日常礼仪。
还让这名学生或这类学生继续这样的行为,还该不该忽略?我的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