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新民 杨钧瑜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药学、护理、会计电算化、园林技术、生物制药专业的高中起点大专一、二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已进入毕业实习,不便调查)。抽取学生547名,收回有效问卷523份,有效率为95.61%。
(二)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以班为单位的整体抽样方法,由班主任将问卷发至学生手中,当场收回。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內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二是父母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共设计了8道学生容易回答的问题。
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来说,一般而言,父母亲中受教育程度高者更具有家庭教育的话语权,对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对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只要求被调查者填写受教育程度高者。
家庭居所一般会落在父母亲中职业较好的一方,而且家庭的陈设、氛围等更多体现父母亲中职业较好一方的职业特征,如一方为教师、一方为工人的家庭,其家庭往往表现教师职业特征的东西多些。这意味着父母亲中职业较好的一方更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出于此种考虑,对于父母职业的调查,只要求学生填写父母亲中职业较好的一方。当代社会职业多种多样,在参考有关职业划分资料和对学生父母亲职业初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容易理解的习惯称谓,我们将高职学生父母从事的职业归纳为个体经营者、农民、工人、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司法系统干部、教师、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营销人员和其他职业等九类。
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普通高中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占大多数
问题一: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填写父母亲中受教育程度高者)
A.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B.大学(包括本科、专科)C.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技校、职中)D.普通高中E.初中及以下
此项调查结果支持了同类或类似研究,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调查结果显示,523份有效问卷中没有一个学生的父母具有研究生学历。这可作如下解释:首先,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高。具备研究生学历的父母,不满足于自己的子女接受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次,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中年父母,一般经济状况较好、优质社会资源较广,即使子女高考成绩不甚理想,也往往有办法让子女就读高一层次的学校。
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父母占被调查学生的8.8%。出乎意料的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父母只占4.59%,比大学程度父母少4.21%。这大概是由于年龄为四十多岁的父母,一般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初中毕业于70年代,高中毕业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职业高中还未恢复,中专和技校大多从高考生中录取,进入中专和技校也相当不易,而这部分当初毕业于中专和技校的学生父母,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陆续获得了大专和本科文凭。
普通高中毕业的父母占46.7%,初中毕业及以下的父母占40.34%,二者合计达86.61%。由此可知,高职学生的父母普通高中毕业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
(二)高职学生的父母多处社会下层
问题二:父亲或母亲从事的职业(只填写父母亲中你认为好些的职业)
A.个体经营者B.农民C.工人(国有和私营企业工人、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人、服务员等)D.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管理人员E.司法系统干部(警察、法官、检察官、律师等)F.教师(大、中、小学教师,不包括幼儿园教师)G.专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医卫、经济等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H.企业营销人员I.其他职业
和同类研究结论一致,高职学生的父母多处社会下层,即职业多为农民、个体经营者和工人。调查显示,学生父母为农民的占43.59%,为个体经营者的占21.61%,为工人的占13.19%,三者合计达78.39%。其中,个体经营者多于工人8.42%,这可能是由于部分个体经营者来源于下岗工人。
高职学生父母为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占3.06%,是教师的占3.25%,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占3.44%,三者合计也只有9.75%。
其他职业合计为11.86%,其他职业包括司法系统干部、企业营销人员、个体诊所从业者、幼儿园教师、私营企业主等。
(三)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对父母的职业了解或熟悉
问题三:你对父母从事的职业
A.熟悉B.了解C.不了解或了解很少
调查结果表明,熟悉父母职业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42.45%,了解的占49.14%,二者合计达91.59%,不了解或很少了解的仅占8.4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对父母职业的熟悉和了解意味着形成和积累了有关父母职业的知识经验。这种知识经验包含了可被职业教育利用的积极因素,如出身于父母为机械制造企业工人家庭的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由于对其职业场境的熟悉而容易进入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学习情境,更便于融合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也相对更容易接纳毕业后工作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社会角色。说“更容易接纳”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学生工作于第一线的社会角色不低于父母的社会角色,导致以父母为参照时不会产生不如父母的自卑感;人们(包括高职学生)对职业的期望与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如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对一份较稳定的建筑工作也感到满足,而家庭殷实、社会地位高的孩子,也许对第一线工作不屑一顾。
(四)高职学生喜欢父母职业的约为四分之一
问题四:你对父亲或母亲从事的职业
A.喜欢B.不喜欢C.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调查显示,回答喜欢的占被调查学生的25.24%,回答不喜欢的占24.67%,即回答喜欢和不喜欢的分别约占四分之一,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的占50.10%。将问题三和问题四做一比较可以得出结论:高职学生绝大多数对父母职业了解熟悉,但喜欢自己父母亲职业的则很少。
学生对父母职业喜欢抑或不喜欢,表明了对父母职业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态度。而对父母职业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则会影响到对自己所学专业和今后所从事职业的态度。这种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父母职业的社会地位(但也不是社会地位越高学生就越喜欢)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表现出的对专业、职业的态度。学生父母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是学校和教师无法控制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第一线工作者的接纳与欣赏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曾经受到父母较大的影响
问题五:父亲或母亲对你的影响
A.大B.小C.一般
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影响大的学生比例为68.45%,影响一般的比例为25.24%,二者合计达93.69%,影响小的比例为6.31%。
出于以下理由我们认为,问题五中父母对学生的影响一般指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前的影响。(1)问题六、七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父母对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五时根据题目內容相互不包含的规则,学生会将影响时间界定在高中毕业之前。(2)根据平时用语的习惯,当说到“影响”时,一般指曾经产生的影响,属于“过去式”。并且过去的时间往往有标志性的事件,如高中毕业。(3)高中毕业之前,学生大多居住在家里或离家不远,经常处于家庭的环境之中,与父母接触频繁,更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进入高职院校后的学生,大多远离父母,致使父母的影响相对弱化。(4)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来说,中小学阶段处于迅速发展期,学生易受外界(包括父母)的影响。高中毕业后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较为成熟,相对来说外界对学生的影响减弱。
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班杜拉认为,学习者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学习者所学到的行为类型受限于他交往的对象,不管对象是自己选择的还是被迫的。子女不可能选择父母,所以父母对子女总是存在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时间长,影响面宽,如价值观、人生观、为人处事以及学习、思维、视野等。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高职学生父母对子女的消极影响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父母榜样行为的本身缺陷,即父母的行为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发展,如习惯于找客观原因或指责他人的父母,子女也容易染上指责他人的陋习。二是语言类型和家庭文化的缺陷。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语言类型,并影响到人的教育成就。中上阶层家庭的语言类型对子女的教育成就有积极影响,下层家庭的语言类型对子女的教育成就有消极影响。对中上层家庭子女而言,其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有连续性;而对于下层家庭的子女而言,两者则没有连续性。文化体验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导致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其学业成就。
(六)不少高职学生被动选择了所学专业
问题六:你选择专业时父亲或母亲所起的作用
A.大B.小C.一般
调查结果是:回答影响大的学生占40.15%,回答影响小的占24.86%,回答影响一般的占34.99%。“影响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父母亲就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向子女强力推荐;二是父母亲依据自己的工作环境、社会关系等做出子女所学的专业有利于今后就业的判断,从而要求甚至强迫子女选择父母亲为其确定的专业。
40.15%的比例说明,高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少学生被动地选择了所学专业。这可能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造成不利的影响。由此提示我们,尤其在入学教育阶段,要让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激发和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
(七)绝大多数父母关心子女的学习
问题七:父亲或母亲对你现在的学习
A.经常过问B.有时过问C.很少过问或不过问
调查显示,经常过问的占54.88%,有时过问的占37.67%,二者合计高达92.55%,很少过问或不过问的仅占7.46%。
只有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为我们寻求家庭教育的支持提供了依据。目前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已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高度重视,并已从多方面开始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旨在从课程层面求得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一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合形象思维的学习潜力。我们注意到,解决高职教育教学问题大多将视域放在高职教育内部,从高职教育外部想办法解决的尝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内部和外部并行的解决思路或许值得尝试。家庭教育属于解决问题的外部途径之一,但欲使家庭教育发挥应有的促进学校教育的作用,又有一系列需要注意之处。要想办法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意图以及鼓励、帮助子女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业成绩单上,附上学校寄学业成绩单的宗旨,告知家长如何看待子女的学业成绩等。否则,良好愿望将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甚至还可能起反作用。笔者在《心理学》教学中曾出过一道作业题:“列举使你产生强烈应激反应的生活事件,并说明你是怎样应对的。”不少学生列举的是考试成绩不好,告知家长后遭到父母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因此,以后遇到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时,便采取了不对父母说或欺瞒父母的方式。
(八)经常主动地向父母说起学习情况的学生占五分之一强
问题八:对于你现在的学习情况
A.经常主动地向父亲或母亲说起B.有时主动地向父亲或母亲说起C.很少或从不主动地向父亲或母亲说起
与问题七的回答形成反差的是,回答经常主动地向父亲或母亲说起学习情况的学生仅占21.99%,与问题七中父亲或母亲经常过问学习的54.88%相差32.89%;回答有时主动地向父亲或母亲说起学习情况的学生占54.68%;很少或从不主动向父亲或母亲说起学习情况的学生也占了23.33%。
学生不主动向父亲或母亲说起在校学习情况,显然对家庭教育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地向父母亲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的必要性,要让学生提醒父母指责子女可能会适得其反,对子女的学习更不利。
参考文献:
[1]杨春华.教育期望中的社会阶层差异: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子女教育期望的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2]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卢洁莹,马庆发.可能与不可能:社会分层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的一个悖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
[4]朱绪兵.班主任要注重学校协同教育[J].中小学校长,2004,(11).
作者简介:
傅新民,男,湖南津市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