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鹗词学研究综述

2009-10-15 06:14柯贞金谭新红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5期
关键词:词学研究

柯贞金 谭新红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曾字雄飞,号樊榭,又自号南湖花隐、西溪渔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原籍慈溪,自幼家贫,为人性情孤寒,不谙世事,开馆授徒三十余载,落魂一生,“有才无命剧堪嗟”,他的挚友闵崋的挽诗可说是对他一生落魄的概评。厉鹗于“诗文之外,锐意于词”(《秋林琴雅跋》),是浙派诗的盟主和浙派词中期的领袖。他的弟子汪沆在集序中评曰:“(吾师)尤工长短句,瓣香乎玉田、白石,习倚声者共奉先生为圭臬焉。忆前此十余年,大江南北,所至多设坛坫,皆以先生为主盟,一时往来,通缟纻而联车莅。韩江之雅集,沽上之题襟,虽合群雅之长,而总持风雅,实先生之倡率业。”吴锡麟《詹石琴词序》说:“吴杭言词者,莫不以樊榭为大宗。”谢章铤也说:“雍正、乾隆年间,词学奉樊榭为赤帜,家白石而户梅溪矣。”

厉鹗著作等身,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集外诗、词、曲、文若干卷,又有《宋诗纪事》一百卷、《南宋院画录》八卷、《东城杂记》二卷、《辽史拾遗》、《湖船录诸书》,另有《增修云林寺志》八卷,与同社人合著《南宋杂事诗》七卷,与查为仁同撰《绝妙好词笺》七卷,并曾与沈德潜等同修《西湖志》。他的词在《樊榭山房集》中有二卷,又有《秋林雅琴》四卷,《续词》一卷,补一卷。他的词学主张在《绝妙好词笺》、《论词绝句》(十二首)以及一些序跋中有明确的阐述。

虽然厉鹗同时代及后世人都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就目前来看,对他的诗学和词学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不涉及诗,仅就厉鹗词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

一、 研究现状

第一,厉鹗词学著作的整理及出版。

《绝妙好词笺》先后六次出版刊行: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世界书局(上海)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1943年12月)版;古典文学刊行社1956年版;中华书局1957年版,七卷附续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道光八年刻本影印。世界书局(上海)民国十二年五月(1923年5月),把此书与《花间集》合编成《花间集绝妙好词笺》,署名:赵崇祚、周密、查为仁、厉鹗。

《西湖诗词丛话》刊行三次:六艺书局(杭州)民国十八年(1929)版;民国二十年四月(1931年4月)再版;民国二十三年(1934)第三次出版。

《樊榭山房集》先后两次出版刊行: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1936年12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点校整理本,署名清厉鹗撰,清董兆熊注,陈九思点校。

第二,今人词学著作中关于厉鹗的研究。

目前出版的清代词学著作中对厉鹗均有论述。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在第三编(《清代中叶词风的流变》)第一章第一节(《厉鹗》)中用近一万字的篇幅探讨了厉鹗的审美主张与其词风格。陈水云先生的《清代词学发展史论》第三章第二节(《“寒士”群体与浙派词学》)对厉鹗词学的审美品格及其词学理论在词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作了恳切的评价。另外多种文学史中均有涉及厉鹗词及其词学思想的论述,内容与以上论述相近。

第三,厉鹗词学研究专著。

司徒秀英著《清代词人厉鹗研究》(香港莲峰书舍1994年出版)和徐照华著《厉鹗及其词学之研究》(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是目前学界仅见的两本研究厉鹗的专著。司徒秀英用西方学者的主题学方法研究厉鹗词,没有将厉鹗词作简单的分类,而是从中抽绎出三大主题——人生主题、自然主题、伤逝主题,颇有新意。

第四,厉鹗词学研究的论文。

目前研究厉鹗的文章并不多,其中研究厉鹗文章及生平的共6篇,研究清代词关涉到厉鹗词的1篇,研究浙派词关涉到厉鹗的7篇,研究其诗词的3篇,专门研究其词的单篇8篇,其中代表性的有包括范三畏的《试谈厉鹗论词绝句》、鲁竹的《从厉鹗对周邦彦的接受看其词的创作》、高建中的《略论樊榭词》、周潇的《厉鹗词论之创见及浙派词学旨归》及方盛良《樊榭词新论》等。

此外,目前可见的关于厉鹗的年谱有四种:一是近人朱文藻先生《厉樊榭先生年谱》一卷附一卷。该谱于1915年由吴兴刘氏嘉业堂刊刻,缪诠孙修订。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重印,1982年文物出版社用嘉业堂本影印《年谱十种》之八。二是梁启超《厉樊榭先生年谱》一卷,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本。三是陆谦祉撰《厉樊榭年谱》二卷,1936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年排印本《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三辑,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四是孙克强《厉樊榭年谱初稿》,1978年6月台湾刊行《大陆杂志》第五十六卷第二期。

二、 研究方向

以上论著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讨厉鹗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从作品入手,认为厉鹗词的主要风格是“幽隽”,并指出“幽隽”是一种冷色调的美,相对于秾艳的缛密,又不同于妍丽的温馨,其特点是思致幽微。然后从“意”、“情”、“层次”等形式美的角度分析了“幽隽”含义乃“清而不枯,寒而不瘦”。此外,严先生还分析了厉鹗早年、中期、晚年词的不同风格及其原因。他认为厉鹗中年以前的词“意”虽虚淡,但仍实有,所以能空灵而不空枵,善于选择零星而萧瑟的意象,并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幽隽冷逸的格调。但《樊榭山房续集》中所收的晚年之作显出幽冷而多颓唐意味,幽而失其均,清而逐见枯,已没有前期词摇曳风神的清冷之美。

陈水云先生的《清代词学发展史》则主要探讨了厉鹗的身份地位及其交游圈对其词作审美风格形成的影响。他认为“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词人,是一个生活在雍乾盛世的‘寒士群体,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庭出身,也没有从政的经历和热情,有的只是热衷搜寻古董、探访山林古迹的野趣”(《清代词学发展史》,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加之雍乾盛世的表象里,是政治的高压和思想的钳制,因此决定了中期浙派词人采取逃避现实的方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厉鹗的创作道路也必然是追求清雅,“清而不肤,淡而弥永”。

周潇的论文《厉鹗的生平性情与创作心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则详细地分析了厉鹗的生平性情对其创作的影响,认为厉鹗的诗词以山光水色为大宗,意境清幽隽妙、虚淡空灵,而不免孤寒冷寂,这一切,均与他偃蹇的一生、孤峭的性情与逋淡的心境息息相关。

方盛良《樊榭词新论》(《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指出樊榭词是其人生经历和词学思想的结晶。例如其咏物词是厉鹗人生经历、心理性格的意象化;其题画词则是清代学人词的一个独特表现;其描写女性的词作回避香艳骨软的创作传统,是厉鹗推尊词体的一种策略;其声谐律美的特点,体现出厉鹗在创作形式上的追求,也见出厉鹗站在词史的高度洞悉词学兴衰的眼光;其清冷幽深风格又体现出厉鹗竭力创新、开辟新境的气度和实绩。樊榭词和现实的分离直接导致了浙派的沉寂,但亦可视为厉鹗维系词之性命和表达自我生命体验的一种方式。

此外,还有王小恒的《厉鹗入京考——兼论其心态嬗变》一文,通过考辨厉鹗三次入京经过与其心理嬗变过程,探究厉鹗思想性格及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周潇的另一篇文章《滢然而清,窅然而邃——论厉鹗词的审美特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则主要是从作品本身分析厉鹗词的艺术风格。

第二,探讨厉鹗词学思想。

厉鹗被认为是“继竹垞而兴,奠浙词之宇”(王煜《樊榭山房词钞序》)的浙派词中期的巨匠。他进一步发挥朱彝尊、汪森等前辈的论点,使浙派宗风大畅。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多少被朱彝尊的光环所遮掩。除了序跋之外,较为集中系统的论词专篇是他的十二首《论词绝句》。这些是考察他的创作实践和浙派中期词风的主要文字依据。

厉鹗的《论词绝句》,是研究者着墨较多的部分。严迪昌先生认为,厉鹗标举“美人香草”的体格,追求曲传寄托、意在言外的高格,将空灵追溯到李白的《清平调》和韦庄的《菩萨蛮》,在创作上追求“清”、“婉”、“幽”、“淡”,主张以清空、托物之笔来传达情思,反对苏辛一派。范三畏的《试谈厉鹗论词绝句》一文从“格高韵胜”到“格雅韵清”,就其艺术主张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厉鹗在第二首《论词绝句》中明显宗南宋,推崇张先一派,不喜柳永词风,认为柳永在“韵”和“格”上都不及张先。作者认为“格高韵胜”只是一种定量性的赞语,不能作为定性用,不能说明到底是什么样的格,要求什么样的韵。真正能表现厉鹗词论主张的是格雅韵清,即追求一种志趣高洁、意味深长的格,形象生动、色彩清淡、声音和谐自然的韵,作者还举第五、六首《论词绝句》作详细分析。

严先生还分析了厉鹗反对诗词派别论的主张。厉鹗曾说过:“诗不可以无体,而不当有派。诗之有体,成于时代,关乎性情,真气之所存,非可以剽拟似,可以陶冶得也。”(《查莲坡〈蔗塘未定稿〉序》)但是厉鹗最终成为浙西词派领袖、甚至“厉派”的偶像,主要原因就在于厉鹗“在创作实践和审美主张上未能真正做到‘多师为师和‘博约观取”。

从总体上看,目前学术界关于厉鹗词学成就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可开拓的空间还很大。

三、 厉鹗词学研究前瞻

基于厉鹗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拓:

第一,厉鹗坐馆授徒近三十年,有诸多门生,且中期“浙派”的词人群体,包括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江苏的苏州地区的词人,以及寓居扬州的皖籍人氏等,都与厉鹗有着交游和渊源关系。他们之间有诸多唱和之作,且厉鹗为其中的很多人的词集作序,其中的褒贬之意自然体现了词人的创作风格。这些唱和之作和序跋对了解厉鹗如何成为浙派中期的领军人物,及中期浙派词风的形成和整体风貌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第二,厉鹗的作品,尤其是咏物词过分堆砌典故,对浙派后期的词风造成了不良影响,“后之学者徒仿其音节,刻画其规庑,浮游恍惚,貌若无远,试为切尔按之,性灵不存,寄托无有,若猿吟于峡,蝉嘒于柳,凄楚抑扬,疑若可听,问其何语,卒不能明”(郭麐《梅边笛谱序》)。 “鹗词宗彝尊,而数用新事,世多未见,故重其富,后生效之,每以捃摭为工,后遂浸淫,而及于大江南北,然钞撮堆砌,言节顿挫之妙,未免荡然”。谢章铤将之称为“饾饤”派,并认为这种风气自朱彝尊开始,厉鹗则将之推向极点。这种现象一方面与词自身的内部发展规律有关,“雅正”之后易陷于滞塞而迂、雕琢而僵、饾饤而酸的歧途;另一方面也与厉鹗本人的生活环境、性情、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关于后者,研究者多有涉及,但厉鹗本人的知识结构对他词学创作影响的研究还是空白。谢章铤曾说:“至国朝小长芦出,始创为征典之作,继之者樊榭山房。长芦腹笥浩博,樊榭又熟于说部,无处展布,借此以抒其丛杂。”厉鹗博学多才,熟于说部,有笔记小说《东城杂记》传世,可见谢氏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学术界还没有出现相关研究成果。

总体来看,对厉鹗词学研究的现状与整个清词的研究格局有关。清代词学研究一直都处于边缘状态,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出现升温,90年代逐渐繁荣,学人多将目光投向整个清代,试图作全景式描述,并尝试进行一些理论总结,但这种盛况出现才仅仅二十年多年的时间,相对清词几百年的历史而言,实在微不足道。清词的创作格局基本上是两头大,中间小,导致研究力量的投入也是如此。清初词坛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早年为研究者忽视的云间派、柳洲词派、广陵词坛、毗陵词人群,以及继起的阳羡派等纷纷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尤其是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对清初词坛用笔甚多,涉及资料丰富,脉络清晰,因此,大批学者的目光投向了清初,而清代中期和晚清词的研究都比较冷落。厉鹗生活的时代恰在清中期,是“清初三变”之一,但是清中期词坛的风貌确实不如初期和晚期那样绚丽多彩,这极大地影响了研究者力量的投入。但另一方面,这也表明,清词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中期和后期的词学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の浜捍笱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词学研究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公司研究
论张惠言的易学与词学思想分析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试论宋代女性词成就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