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生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呈现填鸭化、成人化、单一化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定模式。教师即使认真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也总是无法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很难产生情感共鸣。
笔者认为,只有把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理”放置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去实践、检查,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
一、创造性地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品德生活课堂
1.挖掘教材资源,拉近生活距离
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材,因此,正确认识教材,使用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任务。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图文并茂,每个单元各个主题的内容常常是通过若干幅活动图呈现出来的,遵循了儿童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来自学生生活并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学“我在成长”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认识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里交流自己现在与刚出生时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掌握了哪些本领,懂得了哪些道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成长的足迹,感受成长中的快乐。并把交流的感受用“我会……”的形式写下来。
2.开发人本资源,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社会焦点问题充实教学内容
人本身就是最丰富的活的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家长和社会上的人同样是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促进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期望都很高。部分家长只注重智力开发,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可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很不关注,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心理倾向。因此引导学生关注他人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知道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奉献着,为我们服务着。比如:航天工作人员、邮递员、警察、工人、农民、解放军、售货员、医生……进而让学生进行小调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使学生视觉受到冲击,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
3.设计崭新课型,开发网络资源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网络资料、影视资料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有价值的课程和教学资源。网络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网络教育提供的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相对于传统的教科书而言,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能给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刺激,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学习方式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丰富的文字资源、生动形象的图片、充足的信息可以使人思路更开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四通八达的交通》《繁忙的商业街》等,教师可以充分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把众多新鲜有趣的信息和大量的图文资料进行搜索,这样教学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并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实施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任何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行为主体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等基本道德观念的认识和掌握。一个人只有真正地懂得应该怎样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去行动,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为。教师要以教材的基本观点为依据,以课堂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观察、分辨、思考,自觉主动地认同、接纳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我是一个小帮手》一课,可以利用班队或学校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打扫卫生等,让学生在与老人的交往和劳动中体验“我能行”的思想和尊敬老人的情感;也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家庭中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比如拖地板、洗菜、洗碗、洗手绢、鞋袜等,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判断、推理,不断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帮助他们辩证地观察分析事物,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现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例如在教学《要尊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一课,就要预设好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现实问题,教师可以主动提供现实生活中有关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例。此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搜集和介绍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让学生畅谈对父母职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幸福美好的生活是要靠劳动创造的,从而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