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启发式教学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能自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运用启发式教学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能自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诱导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为启迪思维打下基础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也是思维的开始,而思维又是兴趣的继续。只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去认真思考问题,牢固地掌握知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老师做火柴,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要做好这根火柴并非易事,这首先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心、事业心,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使师生关系亲密无间。这样,学生觉得你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学生非常愿意上你的课,那课堂气氛自然和谐轻松。例如,在教《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笔者先板书“葫芦”,指导读音后,拿出一个事先准备的葫芦问:“你们认识它吗?想不想要这个可爱的小葫芦?”学生们争着举手回答:“老师,我要这个葫芦”。笔者趁机完成课题板书后说:“你们要这个葫芦很容易,谁上课认真,发言积极,我就给谁,可是,古时候有个人也想要葫芦,他得到了葫芦吗?为什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这就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兴趣,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点燃了他们求知的火花。
2.愉快教学,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得知识。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的注意力和抑制力是有时间性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愉快的气氛,把课上得生动、轻松一些,让笑声走进课堂,利用笑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笔者讲解了诗题的题意后,让学生说说“忆”的意思。大家众口纷纭,立即说出“思念”“怀念”“惦念”,一个小朋友却突然说出了“悼念”一词,顿时,全体学生哄堂大笑,那个小朋友却满脸通红。见此情景,笔者当机立断阻止了大家的笑声,并组织学生针对为什么不能用“悼念”进行讨论。这样,不但使说“悼念”的那个小朋友受到了启发,也使全体学生得到了教益。
3.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刻舟求剑》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内容很好懂,但让学生明白其寓意却有一定难度。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笔者通过启发学生大胆设想和动手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问:“《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题中的哪两个字?”学生立即找出“刻”和“求”。“求到了没有?”“没有求到。”“那这件事哪里做得不对?”“他不应该在船上刻记号。”“要是这个人是你,你会怎么做?”顿时,孩子们争相发言。大多数学生说:“我会立刻跳下去捞宝剑。”少数几个说:“要是水很深的话,干脆就不要这把剑了。”笔者进一步诱导:“你们认为文中的人怎么样?”学生都说:“很笨,他不知道船在开动而剑是不会跟着船走的。”笔者抓住时机说:“好,我们来帮他弄清楚这个道理。”于是,笔者拿出预先准备的纸船和一把纸做的宝剑,随即在黑板上画河水,把“宝剑”用图钉钉在“河底”,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将“船”在“河面”开动,上台表演的同学在移动纸船的同时,嘴里不停地发出“哗、哗、哗”船只破浪前进的响声。通过这一演示,寓意就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来了,难题也就在孩子们一片笑声中迎刃而解了。
二、巧妙设问,为启迪思维铺路搭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班学生都乐于回答,踊跃发言,课堂气氛便会相当活跃,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难以听懂的地方逐步化简为若干个小问题。而且教师设问要有一定的技巧。巧妙设问是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桥梁。
1.由浅入深。在课堂上,提问要先提课本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再由若干个答案归集,从而深化课文内容。例如在教《捞铁牛》一课时,如你一开始便问:“你们认为怀丙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难回答。笔者是这样设问的:“和尚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工作少一项或打乱顺序行不行?”“从中你可以看出和尚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问题便由易到难,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归纳,问题便很自然地解决了。
2.铺路搭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当提出问题后,学生一时语塞,无一人举手回答问题,形成了课堂上暂时沉默的僵局。每碰到这种情况,笔者不发火,也不轻易表态,而是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为学生铺路搭桥,直到学生说出满意答案为止。例如,在阅读理解《凡卡》课文中“梦”的含义时,笔者问:“凡卡梦见了什么?”学生回答“凡卡梦见了爷爷在看他的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不会,因为没有写清楚地址,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凡卡想和爷爷在一起这个小小的心愿都不能实现,是由于在信封上的地址不详造成的吗?”学生一时语塞,教室里一片沉寂。笔者意识到应该给学生“搭桥”了,于是接着问:“凡卡为什么不去读书,而来当学徒?”“老板一家对凡卡怎样?”“凡卡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这种环境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像剥笋壳一样,一层层问下去,学生便恍然悟出造成凡卡做“梦”的真正原因,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精心设计,为启迪思维创造条件
所谓“精心设计”,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恰到好处,要有思考的价值。例如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当讲到葫芦掉下来时,笔者问:“种葫芦的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学生答:“种葫芦的人会后悔没听邻居的话,应该给葫芦叶治蚜虫。”“如果第二年春天,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生了蚜虫,这个人会怎么做呢?”此时,学生们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根据课文内容,畅所欲言,说出了令老师满意的答案。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如此,课堂教学亦如此。教育心理学表明,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的,巧妙设问,大力诱导,推波助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感悟知识,这样便强化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