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娅玲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阅读教学只停留在学教材上。在大语文环境下如何打破这种单一封闭的教学状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课堂,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大自然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学生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搜集资料,既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积累,又可以加深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匆匆》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告诉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也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学生从课文对时间匆匆流逝的刻画中自己就能领悟到要珍惜时间,但对身处那个时代的青年的徘徊苦闷却难以感受到。课前我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朱自清及其生活背景,上课时让学生讨论:朱自清真的是“赤裸裸来又赤裸裸地回去吗”?学生通过查资料知道朱自清是著名诗人、作家,新时期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是一位民主战士。他并不是真的一事无成,而是渴望能够为社会多作一点贡献,因此自己不满足罢了。理解作者早晨“茫茫然”,中午“默默然”,晚上“掩面叹息”时,学生通过查资料知道朱自清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初,那时军阀割据,战火不断。学生领悟到作者对社会不满,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才觉得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而这正是那个时代的有志青年徘徊苦闷的原因。因为有了资料帮助,课文的难点迎刃而解。
二、课中注重整合知识能力
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语文能力,它是口头与书面、吸收与表达的综合,不可厚此薄彼。除此之外,培养学生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更是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整合各种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我尽量减少学生倾听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学习《厄运中的海伦》,当读到海伦“听不到妈妈轻声哼唱的摇篮曲,看不见爸爸慈祥的面孔”时,我让学生想象又聋又瞎的小海伦还听不到什么,看不见什么。有的学生说:“小海伦听不到爸爸妈妈关切的话语,看不见爸爸妈妈悄悄落下的眼泪。”有的学生说:“小海伦听不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不到生机勃勃的美好世界。”……学生体会到了小海伦面对的巨大的痛苦,我再让学生读,学生把内心的体验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我发现二、三段写法相同,第一句都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第二句都用排比的句式分层描写了山水的三个特点,写法新颖。我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物,学生有“法”可依,兴趣盎然。有学生写道:“我喜欢雍荣华贵的牡丹,喜欢娇艳欲滴的荷花,但我更喜欢那傲对严霜的菊花。菊花多么美丽啊,有红的、白的、黄的……色彩缤纷;菊花多么坚强啊,面对秋风秋雨的摧残,无畏地绽开笑脸;菊花多么无私啊,把自己的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为人们解除痛苦。”……读写结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让阅读走进生活
我们今天培养的是21世纪新一代的公民,让学生关注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课外拓展,让阅读走进学生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束鲜花》写了一位男孩在母亲节那天在墓碑前向死去的母亲送上一束鲜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学完课文,我让学生回味了母亲对他们的厚爱,要求学生在母亲节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有的学生帮助妈妈做家务,有的学生给妈妈买小礼物,有的学生陪妈妈散步、聊天,有的学生寄贺卡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这次课后拓展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感受。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回答肤浅、单一。课后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不同年代生活条件有什么不同,不同岁数的人衣、食、住、行有什么不同。为了寻找答案,学生有的询问大人,有的翻出长辈小时候的照片,有的把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资料拍摄下来,有的到长辈生活过的地方调查。各小组汇报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通过画或手抄报来反映,有的用诗来表达,还有的通过表演来展现不同年代生活条件的变化……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每一次实践活动后,我都会把学生的作业展示出来给全班同学看,并让学生谈一谈体会。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学生既获得了锻炼的机会,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