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强
一、教师激情导入,板书并读课题
大兴安岭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著称于世,被誉为“林海”。老舍先生的《林海》则以其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林海》。板书课题。
二、以“我眼中的老舍”的形式让学生介绍作者
你知道作者老舍是什么样的人吗?谁来以“我眼中的老舍”为题向大家介绍一下老舍。
评析: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进入大兴安岭之前有什么想法?(高不可攀、奇峰怪石)
2.进入林中之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亲切、舒服)
3.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板书:岭、林、花)
四、指导学习“岭”这一部分
1.播放大兴安岭“岭”的录像,同时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纲”
①“岭”有什么特点?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③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评析:出示“学习提纲”有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4.按学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习“岭”这一部分。
①“岭”有什么特点?(板书:多、温柔)
②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句一:这里的长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a.哪些词可以看出“岭”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
b.这些词还写了“岭”的什么多?(式样多)
c.指导学生读出“岭”的多,先点名读后齐读。
d.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什么?(温柔)去掉“点儿”行不行?
e.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读出“岭”的温柔。
评析:运用学生齐读、个别读、对比读的方法,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层面的朗读训练,来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从而达到逐步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
出示句二:“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a.“疾驶”什么意思?
b.“看不完”“看不厌”说明什么?
出示句三:“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a.“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分别是什么意思?
b.这两个词指的是什么岭?(秦岭)
c.“云横秦岭”什么意思?简笔画表现“云横秦岭”。
d.大兴安岭是怎样的?简笔画表现“温柔的兴安岭”。
评析:运用简笔画既生动又形象,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区别大兴安岭和秦岭的不同。
③这些句子该怎样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④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喜爱)
5.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的感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6.总结学习“岭”这部分的学习方法,多媒体出示:
学习方法:一、找特点。二、品句子。三、悟感情。
评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终身受益。
五、师生共同学习“林” 这一部分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岭”这一部分,并且归纳了学习方法。下面,就按照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林”这一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按提纲自由读第3、4自然段。
①“林”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③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林”有什么特点?(绿)
①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②“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
3.“林”还有什么特点?(像海洋;板书;如海)
①哪些句子写“林”像大海呢?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相机出示。
句一:“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句二:“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句三:“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吗?”
句四:“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
②句三、句四是什么句式?用肯定的语气说一说。
③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句式?(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感情)
评析:变换句式,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总结学习“林”这部分是按什么步骤进行的。
(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学“花”这一部分
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
1.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默读第五自然段。
评析: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我先重点教学“岭”这一部分并得出学习方法,然后师生共同学习“林”这一部分,最后让学生按方法自学“花”这一部分,既体现了由“导”到“扶”再到“放”的过程,也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2.读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①“花”的特点是什么?(板书:多、美丽)
②“绣花鞋”指的是什么?(把兴安岭当人来写,指的是花)
③为什么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喜爱兴安岭)
④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花多)……
4.教师引导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5.播放大兴安岭“花”的录像,让学生感受“花”的美丽。
6.感情朗读“花”这一部分。
评析: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与中心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