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存柱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纪录。评判一组织一地方文明之程度,亦可以其有无完善之档案以为衡。评价一个领导者的水平,亦应看他重视档案、利用档案的程度。
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辛集市工作,主要在组织部门、党政办公室和党委、政府领导机关时间较长,对档案,无论是综合的还是人事的、专业的接触较多,对档案的形成、管理和利用的认识逐步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充分发挥档案的重要作用,科学的利用档案开展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并付诸实践,促进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档案为凭
1976年宣告文革十年浩劫结束以后,主要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相继进行了审查干部、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提拔中青年干部、建设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领导班子等重要工作。那个时期,我在县委组织部工作,历任干事、干部组副组长、组长、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档案是重要凭据,没有档案,工作即无从下手。
在推荐使用干部时,利用档案能够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干部情况,再加上注重考察现实表现,从而能够对干部做出较为正确的评价,提出适当的使用意见。对干部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文化程度的确定,档案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落实干部政策中,当时要求恢复到“文革”前的相当职务。也只有查档案才能准确地掌握每个科(局)领导干部“文革”前的任职情况,为官复原职,妥善安排提供了唯一的依据。我们这一带“四清”运动尚未结束,“文革”就开始了,有些领导干部,离职参加了“四清”工作,还有的“四清”时就被错误处理了。因此,查清正常任职情况比较复杂。我们认真查找干部档案中的组织任免材料,党委会议研究记录,达到准确无误后,逐人列表登记,干部基本情况、主要简历,尤其是任职情况一目了然。为县委切实落实干部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1981年,中组部来人检查落实干部政策情况,表扬了我们对干部的历史情况掌握的清楚准确,肯定了我县的落实干部政策工作。我又一次深刻认识到了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和档案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那时,我县的干部档案室和整个县委机关一样,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的房子,里外两间,三十平方米,破旧狭窄潮湿。1982年,我们组织部向县委、县政府提出申请新建,很快研究批准。由县委办公室负责,在县委机关大院西北角新建了四间干部档案室,近八十平方米,成为当时全大院最新最高级的建筑。交付使用后,又申请经费购置了新的档案橱柜,还优选了管理干部。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党政领导的支持,激励我们更加重视档案工作了。
对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同样离不开档案。通过档案能够分析其形成的背景、过程、结论,找出线索,理清思路,调查研究,按照政策,推翻不实之词,纠正错误定性,实事求是地对干部做出结论。并按照档案管理规定,清理档案资料,组建规范的人事档案。组织人事档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辛集的干部们说我是“活字典”,我认为,利益于阅查运用档案资料多。
二、历史依据
利用档案编志修史是孔夫子开创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借鉴和发扬光大。实践证明,档案是印证历史的依据,传承文明的载体。
2003年,我担任辛集市政协主席以来,按照政协章程的要求,把文史资料工作当作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任务来抓,组织辛集政协开展征集编撰文史资料工作。我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加认识到利用档案的必要性。多年来,我曾参与了辛集市许多书籍的编辑审查、审定工作。如《束鹿县建国以来大事记》、《束鹿县党史资料征编》、《辛集市志》、《辛集皮毛史》、《辛集建国五十年》、《辛集政协文史资料》,还有系统、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编写的史志等。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书籍没有认真地查找档案资料,仅凭记忆回忆、道听途说或参考一般资料,致使一些失实或错误审查不出来,也不可能审查出来,造成出版后误传误导。
2006年,辛集市建市二十周年之际,我们政协编辑出版了《辛集历史文化精华》、《辛集历史文化丛书·历史名人卷》,旨在让人们认识辛集,宣传辛集、建设辛集。使辛集历史的优秀文化、优良传统融入史册,薪传后世,激励来人,图强创新。从中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收集编写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我严格要求大家树立做学问的作风和科学态度,以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以其它文字资料和知情人提供情况为辅助材料,认真做好征集整理工作,不推理、不演义、不道听途说,不随意引用。我们坚持名人简历以档案记载为准,主要事迹以档案资料为主,人物评价以组织审定入档的悼词或生平简介为定论。坚持各种数据、事件以档案馆或权威部门保存。
我们认真查阅了县志、市志和大量档案材料,涉及档案、统计、计划、组织、劳动人事、党政办公室和各系统,并且向上级与外地有关部门、学查档查证。尤其在征集整理辛集历史名人资料时,我们分成几个组,分赴十几个省、市、区和部队查档、走访。曾到北京图书馆,保定档案馆,天津、山东、山西档案馆和政协档案室查找历史资料,还到北京、天津、上海、郑州、太原、济南、西安、南京、沈阳、长春、徐州等地查阅人事档案,有的是党政机关,有的是文化单位、大专院校。还走访了知情人,索取个人掌握的情况及资料。我们坚持人人“过关”,有档必查的原则,办求客观真实,生动形象。第一本辛集历史名人卷收集了六十个人物,除古代人物外,都认真查阅了人事档案。对古代人物也设法查史、查点,查找有关资料,尽可能更多的掌握详实资料。我提示大家:我们辛集政协写的是辛集人辛集事,必须客观真实。求真不查档是不可能的,档案是历史的依据。
如徐州驻军有我市两个老八路,均为军级以上干部,曾任正、副军长。为写好他们,我们到徐州,在军部的支持下,查阅了档案资料,观看了军史展览,索取了个人回忆书籍,走访了知情人,比较系统准确的了解了人物的情况。我们还查阅了八路军129师和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史及该军老军长《李德生在动乱岁月》。还通过中央文献出版社的老乡找来了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李德生回忆录》,这样为编写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坚实。
我市有一些1938年参军的老八路,他们多在八路军129师385旅。刚入伍时,在由五县(宁晋县、束鹿县、赵县、藁城县、晋县)联庄会改编的民众抗日自卫军当兵。为此,我们查阅了385旅抗日战争战史和五县联庄会的资料,以便把他们放在历史的大背景和抗战的大环境下,写其成长过程和个人贡献。
通过查阅档案,确认和丰富了人物、事件的资料,以前不了解的情况也掌握起来,过去的一些失实的东西被纠正过来。如我市(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以前的资料或书籍上写着他于抗战前曾任山东省委书记,经到山东、陕西省档案馆室查阅,发现其当时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因省委书记被捕,曾主持过一段山东省委的工作,并未正式任过省委书记。还有一位老党员老八路,以前都认为是空军中将,经到国家民航局查阅,才了解到,其在1955年接衔未定期间,从空军调到民航局任副局长,没再授予军衔。
我们充分利用档案资料编写的《辛集历史文化丛书·历史名人卷》、《辛集历史文化精华》,得到了单位组织、家属亲友和社会大众三方面的认可,受到大家的欢迎。
2008年是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石家庄市政协为此编辑出版《石家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忆述》一书,约我编写创建辛集皮革商业城的回忆文章。辛集皮革商业城是1992年开始规划建设的,我作为副市长兼任总指挥。至2008年已经16年了。好脑瓜不如烂笔头。有些经历已记不清楚了。于是领了任务后,我首先查阅本市档案馆和皮革商业城保存的有关档案材料,诸如研究纪录、所发文件、请示汇报、统计表格、会议资料、领导讲话、新闻报道、照片录相等。运用档案资料,经过加工编撰,顺利写成了《我参与创建皮革商业城的回忆》这篇文章,收入《忆述》一书。
三、决策参考
一个领导者应该把档案作为决策的参考或依据,那样决策正确的机率就高,效果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会增加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多走弯路。
以技术档案作参考,研究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在华北地区开展石油大会战,成立了华北石油管理局,派员来我市进行勘察钻探。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石油开发是国家重点项目,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要全力支持。根据勘探开采工作的需要,我市首先积极主动地提供了县域水文地质气象档案资料,对石油开展工作给予及时帮助。石油部门对此表示感谢。现在石油单位在我市区域内累计打油井150多眼,铺设石油管道27公里。1986年,在我市建立了采油五厂。我县还成立了支油办公室,专门支持石油开展工作。我曾参与和领导辛集支油工作二十多年,兼支油办主任十多年。1998年12月,我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地热资源的建议,那时我任市委副书记,其中分管支油环保工作,市委主要领导让我牵头组织前期考察论证工作,准备提交会议研究。我请老促会的老领导们尽快提供有关档案资料,他们找来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0年10月做出的《束鹿-宁晋地区地热资源评价报告》,还找来了石油、水利部门掌握的地下资源情况,我认真阅看后,组织有关部门、专家以档案资料为依据,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到外地考察学习,之后认为辛集地区开发地热可行。我们提交市委、市政府党政联席会议研究,会议决定同意老促会开发地热,并成立辛集市地热开发领导小组,让我担任组长。为了稳妥,我们利用石油勘探的两眼废井进行试验。在试探中,也是以废井的档案资料为依据。1999年3月11日,老促会成功地开发出了第一口优质热水井。之后相继开发了18口地热井。现在我市利用地热供暖面积达到80多万平方米,代替了小锅炉,改善了生活环境。有些企业利用地热水制革、洗毛,地热开发支持了工业生产。全市30多个洗浴单位使用地热水,发展了第三产业,提高了生活质量。
以城建档案为依据,确定改造排水工程。我们平原城市排水是个大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雨季汲水面积越来越大,问题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辛集市区排水问题,首先要弄清排水管线和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任副市长期间,于1994年,请建设局市政管理处找出历年来积累保存的档案资料,有的地段缺失他们还进行了实地勘查。档案资料说明,辛集市区地下排水设施很不完善,欠账较多。有的管道因分期分段施工,出现许多问题,如下游的管道比上游的细,主管道不如次管道粗,上游安设的管道比下游的低,还有的连接不好。另外,市区出口坡度小,需要清淤挖低。我们依据城建档案反复讨论,拿出尽快改造完善地下排水设施的意见,并提出彻底改造市区南部农贸街排水工程,清挖市区东南部出水口下游排水渠道的建议。市委、市政府根据我们提供了档案资料和汇报的现状情况,决定实施农贸街排水改造工程,并成立了指挥部,由我任总指挥。这一正确决策,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赞同,集资、拆迁、征地、施工积极支持,使我们经过一百天的昼夜奋战,圆满完成了这一辛集市区历史上最大的排水工程,改善了市区排水条件,受到市民的赞扬。
以农业科技档案为基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指导农民科学施肥。2007年,我市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了准确摸清我市土壤肥力的变化,确定好全市取土点位,农业技术人员查阅了1979年第一次土壤普查的档案资料,包括取土点位、土壤剖面构型、土壤类别等内容。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在全市6000个土样的取土点位、土壤的分类等。市政府按照提供的有关资料,及时召开了全市乡镇主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农业技术人员、村干部等有关人员参加的“测土配方施肥”会议,要求按照确定的取土点位,尽快按标准完成取土任务。对取回的土样,通过化验检测,较准确地摸清了我市土壤肥力的现有状况和变化趋势,根据化验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市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施肥配方,实现了科学施肥,节肥增产,减少污染。“测土配方施肥”这个项目短时间高标准完成,是因为利用了1979年的农业科技档案。以其为基础,迅速展开,取得成果。
辛集是中国皮都,皮毛业始于明,盛于清,兴于今,久负盛名。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使辛集的皮毛业繁荣兴旺起来。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迎来了中国新的改革开放的高潮。辛集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再创辉煌,使辛集的皮革业进入鼎盛时期。在辛集皮革业快速发展的历程中,档案成为实行科学决策、采取重大举措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1990年,我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时,市委、市政府为了发扬皮毛产业传统优势,弘扬皮毛历史文化,推动皮毛产业发展,由文化局负责,建立皮毛博物馆。1995年,我任辛集市副市长兼中国辛集皮革商业城建设总指挥时,把馆址移到商业城,并进行扩建。在建馆工作中,除了千方百计收集实物外,花费大量精力,查阅了大量档案。首先是清代县志《束鹿五志合刊》(1986年撤束鹿县改辛集市),这清五志是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的,遗憾的是《明五志》,于明天启年间,滹沱河洪水泛滥,县治被淹,“盖尽亡于水”。还查阅了《畿辅通志》、《河北工商纪要》、《河北省政府统计概要》、《河北通史》、《民国经济年鉴》等档案资料,选用了有关文字、数据、照片等。我市皮毛博物馆虽然档次不高,但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较系统地向世人彰示了辛集皮毛业的辉煌历史和如今的繁荣景象。勾起了国内外人士的重视关注,激励领导者们谋划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新举措。1992年辛集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中国辛集皮革商业城,拉动皮革业快速发展。之所以形成这一科学决策囿于当时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考虑辛集皮革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因为受到辛集皮毛业历史的启发。档案是历史的重要载体。没有档案不可能了解辛集皮革业的发展历程。
为了加快皮革商业城的建设步伐,加快皮革业的发展速度,我们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于是展开宣传攻势,大力招商引资。利用各种媒体,召开多种会议,宣传推介辛集的皮革业,宣传的内容许多来自档案。有文字记载、数据统计、照片影象、民间谚语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影响力强,大大提高了辛集尤其是皮革业的知名度、声誉度,“引凤筑巢”,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客商来辛集投资置业,办厂开店。从1993年起,我市每年召开大型的皮革交易会、展销会。我们参考气象部门保存的档案资料,议定召开时间,选择好日子、好天气。一般是在十月中下旬,因为按照多年气象档案分析,这段时间辛集地区不会出现恶劣天气。而且十月份进入皮毛旺季,较为适合。我们参考气象档案,掌握天气规律,确定的大会开幕时间没有出现意外,保证了大会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