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磊
摘要:近几年来,受高校扩招和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大规模的扩招也使得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急剧增多,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最受关注的一项工作。分析贫困学生就业困难原因,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规范工作程序,针对贫困学生特点做好就业指导,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院贫困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61-02
近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重呈增长趋势,大学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的新热点。对贫困生的助学就业问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目前情形来看,征程仍是崎岖而艰辛的。在大学毕业生择业难的大背景下,对于具有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高职院贫困学生来讲择业更显得困难。
1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1.1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杜会的稳定发展
就业是高校贫困生改变家庭贫困状况的直接途径之一,而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长期的心理压力,种种压抑感、紧张感和矛盾感在面临就业时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信用问题甚至治安问题,会破坏校园稳定和正常秩序。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
1.2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学校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使广大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利用金融手段进行资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贷款的高校贫困生由于毕业后“就业难”而引发了“还贷难”,造成了银行“多贷多损失,少贷少损失”的错觉,从而引发银行不愿发放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间接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行,同时,良好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3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的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在城市和农村家庭“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很多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教育回报的希望。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全社会重知识、重人才的价值理念的形成,而且关乎到整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1.4 贫困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关系到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应有之意,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就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就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提供公平的机会,从而避免由于社会阶层间的凝固状态而破坏社会和谐。但接受了教育,并不意味着已促成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还是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及努力工作来把握实现。
2 高职院贫困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2.1 外部环境
2.1.1 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为适应市场竞争,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此外,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也必将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2.1.2 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
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各种家庭、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
2.1.3 求职投入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又一道就业“拦路虎”。这一因素使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2.1.4 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在拼命的争抢生源的同时,却忽略了内涵建设。其就业指导工作运行机制不能适应毕业生的就业要求,特别是贫困大学生要求。而且,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过多的参照普通高校运作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5 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如随意毁约、重学历轻能力、打着招聘招牌,做企业宣传等。这些不良倾向给高职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的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
2.1.6 父母价值观与毕业生就业行为有着密切关系。有些父母对子女寄于过高期望,希望通过子女就好业收回教育成本,改变家庭的困难状况,光宗耀祖。这些价值观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其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2.2 自身影响
2.2.1 择业期望值高
高职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大多有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充满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另一方面,又容易自命不凡,从而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而且,高职院的大多数贫困学生在校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家庭有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不少贫困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2.2.2 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
高职院校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去培养人才。而且,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教育观比较落后,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的应用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进入大学以后, 他们很少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因此,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而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恰恰是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2.2.3 贫困毕业生择业心理呈现多元化,就业难度增大
在择业过程中,贫困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自卑是贫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碍。由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入学以来一直有自卑情绪,消极地看待问题。一些贫困生负重前行,心态变化无常,性格越来越孤僻;同时,他们总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但现实情况未必都能如愿,这种矛盾导致他们情感、认知等方面出现障碍,对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同学产生较强的嫉妒心理,甚至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发展到后来,可能对家庭、社会、他人产生敌对情绪,逐渐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3 解决高职院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可以看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因素: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及其就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为其顺利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成他们顺利就业。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各类学校为了“抢生源、抓收入、扩地盘”,各类新专业纷纷上马,各种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开足马力扩大招生,使得在校生人数迅猛上涨。但因教育资源有限,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出现人才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所以,各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科学的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只有以务实的专业特色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才能为在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创造条件。
3.2 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
大学生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贫困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各级领导部门必须予以深切关怀,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让毕业生凭个人才能就业;国家要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奖、贷、助、补、减、免、缓”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资助、各项优惠政策和免费服务。
3.3 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途径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能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工作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爱好和特长等,用人单位通常认为具有社会活动经验的学生往往能更快适应工作,学校应当予以重视,尽可能的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影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师资源,通过科学的测评系统,为学生的就业成才明确发展的方向;在班团干部、团学干部以及各社团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相同条件下应当尽可能鼓励让一些贫困学生来担任,给予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
3.4 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
调整就业心态,克服择业心理障碍关键在于高职毕业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这是最根本的。刚刚毕业的高职学生,首先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更新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然而,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降低职业理想,而是说在迈出择业的第一步时,不要过于追求职业条件,而应在职业理想。
总之,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深人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解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生应当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国家、社会、高校一同努力,从制度、观念、技术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实现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宏.大众化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 陈德明,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构建学校支持体系.前沿,2004(10).
[3] 吴同,孙哲.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及其就业保障的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6(2).
[4] 谭胜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观的变化.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6(1).
[5] 吴君槐.论社会保障水平对大学生就业去向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