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我紧紧围绕这个“诚”字,引导学生通过刘备的言谈举止、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他的诚心诚意。
一、朗读语言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
《三顾茅庐》一课开门见山,文章一开头就说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教学中,我抓住“诚心诚意”这个中心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哪些语句写出了刘备的诚意。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描写,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朗读这一对比描写,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便油然而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体会到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鲁莽急躁,后者求贤心诚。
二、品析动作描写感受刘备的诚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三顾茅庐》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文从刘备的哪些动作描写中可看出他请诸葛先生出山的诚意?请圈出动词,把自己的感想写在旁边。课堂上,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文中批注。全班交流时,学生不仅很快地找出相关词语“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等候”,还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感想,有的说:“我从两个‘轻轻地看出刘备为了不惊动诸葛亮,动作很轻,表现出他对人才的敬重与虔诚。”有的说:“我从‘下马步行看出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因为古代有这样一种做法:为了表示对某人或某圣地的敬重,在路过此地时,皇上规定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我没想到学生懂得的很真不少)还有的说:“我从‘恭恭敬敬地站和‘等候看出刘备不想影响诸葛亮休息,宁愿自己站好长时间,可见刘备访求贤才的诚意”。我因势利导地出示“恭”这个字的篆书“恭”,引导学生观察“恭”字,双手捧出一颗心,那是多么心诚啊!
三、赏析细节描写感悟刘备的虔诚
细节是文章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三顾茅庐》一课中不乏这样的细节描写。文中有一处是这样描写的:“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读到这句话时,我让学生思考:刘备为什么让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而不让他们一起进去呢?学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三人进去声音太响,会影响先生午睡;二是张飞性情暴躁,缺乏耐性,刘备防止他会对诸葛亮无礼。此处虽是寥寥几笔,但充分说明刘备心思细腻,考虑问题周到,再次表明他对诸葛先生的敬仰之情。我还指导学生细细品味了这样一个细节:“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句中“快步”的意思是十分迅捷的大步,表现了刘备的急不可待,含有渴望尽快与诸葛亮见面,聆听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高见的意思。这与前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离草堂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他不怕慢吗?在草堂前的台阶下等了半晌加一个时辰,刘备不着急吗?其实,前面的不怕慢、耐心等,都是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与渴求。我告诉学生刘备三顾茅庐时已47岁,而诸葛亮当时才27岁,刘备整整大诸葛亮20岁,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长辈了,可他为什么能耐心地站在那儿等诸葛亮那么长时间?可见他求才的虔诚。
正是刘备的谦恭与诚意打动了诸葛亮,真可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卧龙出山后一心一意辅助刘备,以至于在事隔21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回忆道:“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见,诸葛亮对刘备的诚心诚意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