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伊芙琳》的瘫痪主题

2009-10-14 08:20沈婷婷
文学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都柏林乔伊斯家庭

沈婷婷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共收集了十五个故事,以幼童面对死者起始,以成人回忆死者作结,看似各自独立的十五篇小说,通过瘫痪、悲哀的主题紧紧相连,共同构成了一首乔伊斯为爱尔兰人谱写的清明哀歌。根据乔伊斯的意图,小说集共分为四个部分:童年,青年,成年,社会生活。这些故事描写了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二十世纪都柏林人在道德、精神、社会和政治各方面处于瘫痪状态的生活现象。

《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备受关注的小说之一,乔伊斯认为《伊芙琳》体现了存在于青少年时期的瘫痪主题。故事讲述了一位十九岁的女孩伊芙琳和她的父亲及弟弟们过着困苦、压抑的生活,而她的追求者福兰克能够把她带到一座陌生遥远的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生活,把她从困苦的生活中拯救出来。而在离开之前,伊荚琳对两种选择:与福兰克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或留在家中完成自己的责任,进行了仔细的权衡。最初她决定与福兰克一起离开,但在最后一刻,她却犹豫了,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重复原来的生活。

一、伊芙琳的最终选择

乔伊斯通过对伊芙琳心理活动的描写,明显地表现出伊芙琳对于所处的生活环境感到非常压抑,她每天的生活都充满艰辛的劳作,却得不到周围人的尊重。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庭,而她的父亲对于这一切不但没有感激,还经常责骂她。当伊芙琳受困于这种瘫痪生活的时候,她的爱人福兰克像救世主一样降临到她的身边,要带她远走高飞,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伊荚琳的生活本应该出现转机了,而伊芙琳却做出了惊人的选择:她放弃了离开,选择了继续重复乏味的生活。面对可以选择的转机,伊芙琳的头脑麻痹了。伊芙琳的选择并不是偶然,而是由她的性格、周围环境及整个瘫痪的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伊芙琳》的社会背景

在《都柏林人》出版很多年后,Georges

Goyert建议将《都柏林人》以《都柏林人的生活》为名译为法文,乔伊斯果断地拒绝了,他说:不,不,《都柏林人》写的是各地人们的生活,它是当今都市生活的写照。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不仅仅是一座城市,他将都柏林作为一个反映当时都市生活的模型,乔伊斯这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写作手法也为他赢得了世界美名,乔伊斯通过《都柏林人》这部作品反映了他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在乔伊斯看来,都柏林是一座日渐萧条的城市。1904年的都柏林对于中下层人们来说几乎没有改善生活的可能,权利集中在少数的新教徒手中。从荒废的建筑物及人们的表情中,乔伊斯看到了存在于都柏林每一个角落中的瘫痪,而在乔伊斯的很多作品中,中下层人们的角色都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二)伊芙琳的性格

伊芙琳的性格主要是通过第三者和他父亲的叙述,以及她的自白中揭露出来的。伊芙琳尊重父母爱护兄弟:“欧内斯特是她最疼爱的弟弟,但她也喜欢弟弟哈里”,她时刻记着对母亲临死前许下的承诺:保护家庭的完整,并且为了这个承诺自愿地承担着生活的困苦。自从认识福兰克后,她开始憧憬着自己的幸福。当福兰克为她唱情歌时,她感到了迷茫中隐藏的快乐。和福兰克在一起,开始时只是朦胧的感觉但后来她愈发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他了。福兰克讲的一些关于可怕的印第安人及遥远陌生国家的故事激发了她的想象,也许福兰克能够带给她幸福,把她从眼前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在要离开的前夜,伊芙琳反复掂量了去与留的利弊。留在家里,她可以继续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虽然困苦,但也有栖身之处及食物。她为什么要抛下自己所知的现在而去追寻未知的将来呢?在码头的时候,伊芙琳犹豫了,“她向上帝祷告,乞求上帝为她做出指引,告诉她该何去何从”。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柔弱与被动是伊芙琳的主要性格特征。

伊荚琳软弱的性格导致了她的犹豫。她努力地说服自己她的生活并不是“完全的不尽人意”,但乔伊斯对她家庭环境的描述:她“感到自己时刻都处在父亲暴力的危险之中”,因为害怕自己的父亲时刻都胆战心惊。由此可以看出伊荚琳在为自己的懦弱与精神瘫痪找借口。她认为在家中她有“庇护所和食物;还有一直都熟悉的人。”但是这并不是她真正的感受。在故事的开始,作者在对伊芙琳精神活动的描写中,明显地显示出伊芙琳对自己平淡乏味家庭生活及繁重工作的厌倦。事实上她的家庭给她更多的是生活负担,而非庇护所及食物,而那些她一直都熟悉的人也从未好好地对待过她。

(三)伊芙琳的家庭背景

从对伊芙琳家庭生活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的家庭不能说是温暖的。伊芙琳像她母亲一样为了家庭的完整承担了繁重的负担。伊芙琳的父亲尽管没有打过她,但却是一个专制、不通人情的人,他让伊芙琳出去工作但却没收她所有的收入。尽管伊芙琳为了家庭牺牲了很多,他的父亲不但没有感激还经常辱骂她。

除了不通情理的父亲,家庭的经济困难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一个场景的描写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当伊芙琳去市场的时候,一直像抱着婴儿一样小心地抱着自己的钱包。”当弗兰克为她在剧院找到前排座位的时候,伊芙琳感到非常的吃惊,因为她以前都是买后排便宜的座位,这里又再一次体现了伊芙琳困难的经济状况。

伊芙琳母亲的最终命运也为伊芙琳的未来铺设了令人心寒的前兆,她母亲过着这样一种生活:“平时为了家庭做了很多妇女都需做的牺牲,但最终却以精神崩溃结束了生命。”伊芙琳的母亲是底层妇女的典型,她们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却没能获得尊重,没有社会地位,甚至得不到认同。伊芙琳母亲的结局暗示了伊芙琳为家庭所做的牺牲都是徒劳。

伊芙琳的家庭环境让她深深地陷人家庭的责任之中.也把她与家庭死死地绑在了一起。首先,伊芙琳是家里唯一的女儿,她必须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这也是她父亲没有打过她的原因。伊芙琳小的时候,母亲的保护让她避免了父亲的殴打,而这些记忆又让她从精神上与家庭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尽管她最疼爱的弟弟欧内斯特已经夭折了,但她仍然关心弟弟哈里。她对母亲的爱如此强烈,也让她不忍心违背对母亲临死前的承诺来维护家庭的完整。

(四)伊美琳最终选择的意义

伊芙琳在面对一个全新的人生选择时退却了,这篇故事留给读者的是一个意外而又意料之中的结局。说它意外,是因为前文描写了伊芙琳所处的一种令人窒息的环境,逃脱这种困境当然成为读者为伊芙琳设想的比较满意的一个结局。而它又是一个意料之中的选择,做这个选择的主体伊芙琳是一个软弱被动的人,她所处的环境不止是令人窒息的,而且是瘫痪的,所以在瘫痪的环境中做出瘫痪的选择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伊芙琳最终的选择不仅仅是她对于自己命运的选择,也是一种对动态或静态生活所做的选择,最终她选择了后者,这也揭示了她在青年时期存在的精神瘫痪。

伊芙琳的最终选择不仅表现出她对生活态度的瘫痪,而且表现出她对于爱情的麻木,她不相信爱情会带给她幸福,起初也只是把爱情看成是一种可以帮助她逃离现状的工具,或者她从始至终都没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所以伊芙琳的最终选择也表现了存在于青年人中的情感瘫痪。

二、小结

通过分析小说背景及伊芙琳的选择,可以看出在《伊芙琳》中乔伊斯通过对于伊芙琳心理活动的叙述,成功地反应了瘫痪的主题。与普通故事不同,《伊芙琳》不只是一个女孩的故事,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同时期都柏林甚至是世界主要城市的生活。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乔伊斯向人们表达了他的思想,也提醒人们要积极地去改变困难的状况。这篇短文的影响已跨越时空,像警钟一样时刻提醒人们要警惕精神瘫痪。

猜你喜欢
都柏林乔伊斯家庭
一张废纸毁掉一条河
浅析《阿拉比》中细节刻画及其象征意义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家庭“煮”夫
都柏林城堡
城市“他者”视角下的都柏林及其启示
恋练有词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田园都市——都柏林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