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09-10-14 08:20
文学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想象课文

唐 柳

对于想象,人们讲得最多,而且用得最多的地方,恐怕就是在作文教学中了。因为作文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你这篇作文的想象是否奇特、新颖,是否有创造性了。

而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这两种心理活动同样必不可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你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理想与否。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忽视这两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法宝。说它是法宝,是因为它在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自觉阅读习惯。

大家都知道,中学生们最爱看的书莫过于武侠或言情小说了,因为这些书往往都有曲折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他们会在脑海里展现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让他们激动不已,迷恋不已,甚至整天沉醉其中。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他们的阅读过程中,有了联想和想象这两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这联想和想象,就像是一双美丽的翅膀,一旦张开了就可以在这片神奇的语言王国里自由的翱翔。

我们的语文课,本来也是,也应该是一门非常有吸引力的课,可不知为什么,也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渐渐的变得枯燥无味了,学生对语文课渐渐的失去了兴趣,细想起来,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肯定有一条就是“分析”太多,而留给学生自由联想和想象的时间太少的缘故。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语文课不需要分析了,问题是在于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才不至于让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而让他们感到意兴盎然。我认为,要改变目前的这种尴尬局面,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双美丽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的参与,语文课就会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不知不觉,他们就会融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在这时,老师不需要讲得太多,只需稍作引导即可,让学生自己慢慢去阅读、去品味、去欣赏,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课就会渐渐地有了兴趣,也会渐渐地养成了自己阅读的习惯。比如罢,我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课前并没有对作者和有关背景作介绍,我是这样直接引入新课的:每个人都有心烦的时候,你想想,这时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后小结)是的,通常是不希望被人家打扰,独自一个人静一静,或出去走一走,把一切烦恼都丢在脑后……好,回答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荷塘月色》(板书课题),大家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如何?包括出门之前,出门以后,以及又回到家门之时,他的心境有无变化?在这里,大家不妨把自己想象成朱自清:近段你心里很烦很烦,又不知如何摆脱,正好今晚圆月当空,在这夜深入静之时,你出了门,你来到了一个景色迷人的地方……正当你沉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时。你又不知不觉的转回到了家门。你就好好想想吧,你的心境有无变化,又是如何变化的?……于是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的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好好的领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这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了。

阅读文学作品,比如小说和戏剧,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思维方式最好运用不过,这里不需要细说;其实,在诗歌或辞赋中同样充满了联想和想象,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只要老师引导点拨得当,我相信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大大提高。

至于文言文,因为古今词义的差异,同学们往往没有兴趣去阅读。在这里,教师不妨先把课文内容说一遍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中获得一个生动的形象的画面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记得初中自己刚学古文时,我的一位语文老师就这么教过,比如,教《卖油翁》,老师就先给我们讲有关内容,边讲边做一些示范表演,我们看的入神,听的入迷。等到我们翻译的时候,我们就边读边想象刚才老师所作的讲演。初学古文,读起来虽然文字还半懂不懂的,但还觉得兴味盎然。我不敢说这方法有多好,但对于阅读量相对较少,而且世面又见得不很多的农村孩子来说,这样做确实效果不错。记得学到唐传奇《柳毅传》的时候,我问同学们读过这篇小说没有,很多同学都回答说没读过;我又问为什么,回答是文言文看不懂,没兴趣。我说,这是一篇唐传奇(小说),它与一般的历史传记不同;历史传记没有故事情节,内容很杂,前后不连贯,往往难于理解,所以同学们没有兴趣去读,但是传奇(小说)不同,它不但有故事情节,而且还很曲折生动呢……“那你先说一遍给我们听!”我话还没有说完,同学们就嚷道。于是我就把《柳毅传》的故事从头到尾说一遍给同学们听。听完后,同学们意兴盎然,兴奋不已。我于是引导说,刚才我说的只是故事梗概,其实更精彩的还是读原文,只要同学们充分展开你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根据刚才老师所说,我相信你会很容易读懂的。于是同学们就兴趣勃勃自己去阅读了。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老师能做适当的引导,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

二、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课文的埋解。

阅读文章,如果没有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参与,学生只一味听老师的分析、综合与归纳,那么他们对作品的阅读不但提不起兴趣,而理解也只能是概念的,所掌握的也只能是些支离破碎的东西而已,毫无美感可言。

而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让学生有多一些联想和想象的时间,我想效果也许会好一些的。比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为了激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我先让他们联想一下自己所看到过的影视剧里面有关敌方兵临城下的危险场面,然后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自己就是被围困的其中一员,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你的心情如何?你自己将作何打算?在学生的兴趣已被激起以后,我就指导他们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想象一下当时晋秦围郑的情形,以及郑国内部君臣谋划如何退敌的情形,想象一下当时佚之狐和郑伯跟烛之武之间各自不同的心态,然后再想象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惊人一幕,以及见秦伯时又如何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气定神闲的神态。老师这么一说,不但激起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而且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领会了课文中并没有提及的东西,比如人物的神态、心理、性格和思想等,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还锻炼了思维能力。

至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戏剧等,也可以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想象当中去品味人物的形象,领会文章的主题。

三、帮助学生记忆,促进知识积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管是哪门学科,其知识都是有连贯性的,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如能够适当地让学生联想起已学过的相关的旧知识,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比较,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对新知识的掌握也是有帮助的。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对于一词多义的掌握,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等,采用联想的教学方法,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文中有一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其中“微”作何解释?所学过的古文中“微”字出现了几次?有没有与此相同的?让同学们联想己学过的知识,有“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的,《口技》);“但微颔之”(稍微,《卖油翁》);“童微伺其睡”(暗地里,《童区寄传》);“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岳阳楼记》)。结果发现,“微夫人”的“微”字与“微斯人”的“微”字意义相同,语法也相同。学到《触龙说赵太后》时,其中有一句“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同学们又可以再一次联想比较:发觉此微”又不同于彼“微”了。是表示否定“不”、“没有”的意思……教学中不断进行这样的联想、回忆,我想学生的知识就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得到增长。

对于背诵,尤其是文言文,大部分同学都感到头痛。为此,我就指导同学们以想象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因为想象能使文字与画面情景连接在一起而深深地印人人们的脑海中,从而大大的增强了人们的记忆效果。比如背诵姚鼐的《登泰山记》,因为在讲读课文的时候,我已经把泰山的地理位置、作者的登山线路画在黑板上。因此,我就指导同学们根据这些画面(线路)背诵课文。结果用不了半节课,同学们就把全文都背了下来,既轻松,又有趣味。

阅读教学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离开了它,那只能算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建议我们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少作点分析,多留点时间,让同学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双美丽的翅膀,在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空里自由的翱翔吧。我想,长期关在笼子里由主人一口一口喂养的鸟儿,无论如何都有些病态。在人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还是让我们的这些“鸟儿”飞出“笼子”去,多些自由觅食的机会吧。

猜你喜欢
语文课想象课文
快乐的想象
语文课文
一生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