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云
摘要: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所以必须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效率;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努力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点滴体会。
一、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中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地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引出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知其结果,还要努力引导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过程,明了问题来源,懂其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领会学习过程。
任何一种能力或技能都是在学习主体参与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掌握,也只有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完成,若离开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而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则犹如缘木求鱼、无源之水。因此,作为教师要精心组织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新知识建立、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入领会学习过程,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白:教学不是照搬书本,满堂灌;学习不是死记硬背,满堂抄;理解不是只要记住公式,就能考满分,练习不是考记忆力,考的是能力,考试得满分不是唯一目的,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
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广大教师较为头痛的事。教材中个别章节初高中的衔接性差,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衔接。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应从学生已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再如立体几何内容,可以借助长方体模型来直观演示,以点—线—面为顺序展示几何的发展过程和几何的思维方法,从而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交流、概括、证明、应用,透过数学现象探索规律,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理解能力。
三、转变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在教学中,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根据所研究对象的不同分支,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裨益。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对这种思想的考查均占有重要的篇幅。通过这种思想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还能培养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究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信息,然后数学建模,褪去具体含义再转化成数学理论,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自然,对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高中数学虽然建立在初中数学知识基础上,但相对于初中来讲又显得很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与初中数学的比较衔接,从具体再到抽象,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例如讲解集合时,可以从一个班的同学、全校所有学生等形成的集体入手,先使学生有一具体印象,然后再给出集合的准确概念,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接受了。同时与初中相关内容做一比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集合的严格定义,深刻认识集合。
四、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生思维活跃,但由于年龄的关系,争强好胜心非常强,所以往往缺乏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可能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试图强迫学生学习总是难以奏效的。那么怎么做才可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呢?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能学得更好。合作学习就是要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自然地带有浓厚的情谊色彩。合作学习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切磋的方法,创设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的环境。学生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满足了归属的需要。
在实践中,我感到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性活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方法,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