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志
摘要: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石,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新大纲、新教材、新的教学目标在不断完善。但是教育的改革要想朝气蓬勃的开展,必须转变教师特别是基层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素质,树立新型“角色”观;搞好校本教研,树立新型教学观;树立新型师生观;完善评价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师 教育观念
一个民族的进步,关键在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石。因此,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十五”以来,国家用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广大基层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在不断充实,学校的办学条件已明显改善。国家免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家庭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的补助标准在不断提高,使农村中小学校的在校生巩固率也不断提高,教育工作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又已经全面铺开,新大纲、新教材、新的教学目标不断完善,确立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次彻底的变革。
改革中,我们中小学教师又会面临一次严峻的挑战。一千万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新时代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和落实课改的关键。然而,通过我们对本区教学状况的调研、抽查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却还是老一套,教师还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穿新鞋,走老路”。新的教学理念也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未落到实处。纠其原因,关键还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发生转变。观念决定了自己的行为。教材再新,如果不能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育实践,教育改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教育的改革要想朝气蓬勃的开展,必须转变教师特别是基层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一、转变教师素质,树立新型“角色”观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教育魅力首先源于作人的楷模。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和良好习惯,这些良好素质的外化,也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素质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如:对祖国有强烈的爱和深厚的情;对祖国的命运与前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有博大无私、深沉久远的爱,要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修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等等。只有这种良好形象规范对学生达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与形成。
搞好教师培训,增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教研室作为主管教师培训的基层单位,要把组织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实施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最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指导。教研员在教学业务上要给教师多“补课”,通过听课、座谈、组织教师观看优秀课例光盘,对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指导,使教师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现阶段,虽然教师在思想上也知道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需要改变,但是在行为上却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不懂得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对新课程改革也只是形式上、表面化的理解。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搞好校本教研,树立新型教学观
叶澜教授曾说过:“今日的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已经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惑。教师们接受的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也还是教师们的主要授课形式。这是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搞好校本教研,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积极探索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方法和教学模式,实现由苦干型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获得知识的过程,要把学生看作是有思维意识的人,而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使理念更新的外延得到扩展。
三、面向全体树立新型师生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面对新的教育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滞后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观的革命。
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健全人格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常说的“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指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会方法”。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完善评价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传统教育中,评价学生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成绩的好坏、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在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学生的个性被磨灭,学生只能机械记忆教师给出的答案,出现了典型的高分低能现象。
在新课标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