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评价激活数学课堂

2009-10-13 09:11高向进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教学功能综合评价课堂教学

高向进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相当活跃的因素,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意志、自信心、价值取向等非智力因素,帮助教师决策、调整教学方案,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发挥综合评价的教学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如何将综合评价有效地融合于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综合评价 教学功能 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综合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等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评价激活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笔者通过大胆探索和实践,将综合评价的教学功能有效地融合于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和谐发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般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将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学习。奥苏贝尔曾说过:“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所谓学习价值观,是指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学习结果重要性的认识和评价。它的突出特点是,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会发生多大变化,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对学习价值观的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对知识内容有用性的看法;(2)对学习活动目的的认识;(3)对学业要求的认同;(4)对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意义的理解。学习价值观是学生对于学习的总体认识,包括“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习结果的效用”等问题,它之于学生犹如灯塔之于航船、引擎之于汽车。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就解决了学习动力问题。例如我班上一个学生在七年级就是全年级有名的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作业不完成。到八年级故伎重演,星期天作业一字不写,我找他谈心,了解情况,他理直气壮地说:“我都不会,让我怎么写?”我诚恳地对他说:“不会不要紧,你踏下心来学呀!”他又说:“学也学不会!”看到他思想存在问题,我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我又为他指点迷津:“你很聪明,只是学习习惯不好,太贪玩,造成你的基础差,如果你努力,教师相信你会在短时间赶上来!”看到他流露出疑惑的眼神,我又说:“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数学学习最要智力,现在我们就从数学上看看教师对你的评价对不对”。以后该生仿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课上积极投入学习,再加之我与学生家长的齐心协力,他在数学测试中考出了63分的理想成绩。我又在班上及时给予肯定,使其信心十足,踌躇满怀。由以上事例可看出,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尽早了解学生的学习价值观,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进行正确有利的引导。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行为,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的好坏受到学习价值观的影响,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价值和对个人意义的看法。学习的价值越大,对个人的意义越大,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就越好。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的学生,课堂上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良。相反,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无用的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多,学习成绩也差。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习态度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稳定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那么学生就自然而然喜爱他所教的那门功课,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若缺乏兴趣,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意参与学习?实践表明,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习更贴进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形象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学习的原动力。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或者说成就动机都可以指向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它们是认知内驱力(内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内在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研究表明,认知内驱力(内在动机)在课堂学习中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和学习活动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置容易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问题求解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迫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进行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时,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如图所示,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由此你积累了什么经验?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初步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学生在求知欲的牵引下进行学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进行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能做什么”)以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我应该怎样”)。学生的自我概念就是指学生对于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以及学习过程的认知体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处在自我概念萌生时期的中学生,非常在乎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有时教师课堂中无意的一句话都可能使学生的自我概念发生变化。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给予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在最恰当的时机进行及时评价。对每个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当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当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及时引导和评价逐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经历和体验,感悟到自身的价值,久而久之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得到了强化。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系统的综合评价,合理地使用综合评价结果,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发挥综合评价的教学功能,使综合评价有效地融合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认知的发展。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者良好的感觉因素,让每位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功能综合评价课堂教学
“喷泉”实验教学功能的挖掘
“喷泉”实验教学功能的挖掘
浅谈辅助性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