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香萍
摘要: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都以完成认识性的任务为宗旨,本文指出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实现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的统一,要建立新的教学目的,重视阅读的作用,对传统讲授法进行扬弃,重视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让健康的人格引领学生人生,学会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历史 人格培养 目的观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宽容心胸、健康心态、高尚情操的最好篇章。但由于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完成认识性任务为宗旨,因此在教学目标中设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目标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实的地位。历史教学中应实现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统一。
1. 建立新的教学目的观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健康人格的养成。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其实,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倘若历史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感知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层面,而不是进一步让学生“吸收世界文化智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历史教学的效果肯定会黯然失色,究其原因在于它缺失了人文内核。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性?
历史教材总结了无数大至国家兴衰、小至个人成败的经验教训,蕴含着许多可挖掘的人格元素。我们可以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事迹中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从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但身处顺境,不骄不躁,陷入逆境,不恨不怨;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的心态中感悟到为人应有的达观、充实与平和;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奋斗几十年而矢志不渝的坚强品格;这一切均可以从多方面感染学生,诸如养成爱国心、事业心、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和性格等等。历史教学只要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人格教育元素,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感知怎样的人格是健全、高尚的人格,就能塑造心灵,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一层亮丽的底色。
2. 教学方法重视阅读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证明,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期待和感悟,也是人格教育的一种自我体验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育不能脱离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在阅读历史事实过程中,历史的距离感更增添了建构文本意义的多元性,教师有教师的视界,学生有学生的视界,教师若想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无异于缘木求鱼,终将一无所获,甚至招致学生的反感。
我认为,一个现代的中学生去阅读一本历史书,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感到他所读的是一本对他当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阅读下去的兴趣,由“论他”变为“论我”。同时,中学生只有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的探寻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史学拨动自己的心弦,而把个体有限的生涯化进无限的永恒中,他才能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当史学成为人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释时,知识就会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就会带来极高的学习热情。
3. 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课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同时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和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对讲授法的躲避及讲授法低评价的现象。不可否认,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史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动背景——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教学之中,并依然会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我认为对讲授法明智的态度与做法不是抛弃,而应是对之加以改造并使之趋向完善。立足优化教师的讲解意识和讲解技术,要求讲得精彩、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科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彼种教学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广大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
4. 重视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历史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与认知过程,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由于应试的实际需要,不少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缺乏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追求,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5. 让健康的人格引领人生,学习与生活样样学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所以,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只有向着顺利、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也才能逐渐养成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的途径主要有: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引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制约和影响学生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知识最终是在使用中获得其意义、效果和价值的。实际上,对社会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恰当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是否拥有知识,拥有知识的量有多大,并没有关注拥有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只关注知识的静态存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的动态运转。同时,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无法从实际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中获得直觉和激发洞察力,以及从排除实际困难的失误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难以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跃升。
总之,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会与世界的和谐相处,也应该是历史教学的人文性的重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