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耀
近年来,个别省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教师培训的日子成了参培教师的黑色岁月:教师成天寝食不安,被焦躁和恐惧所包裹。授课教师的教学成了自己说自己听、没有观众的独角戏。因为参培教师时刻想的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能会考书上的哪些内容,成天只顾埋头抄书上的概念和条条框框,或是围着授课教师为他们猜题和印制复习资料,哪有闲心去听课?参培教师的学习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结业考试提心吊胆的活动。这哪像教师培训,简直就是高考式的强化训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个别地方教师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为了显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增强参培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感,采用了一种欠科学的管理手段——教考分离。亦即培训机构的授课教师只有授课权,没有对参培教师学习结束时的考试制卷权和阅卷权,这一权力被全部收归到当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题型严重违背教师培训工作的性质、特点及其目的要求。如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向参培教师重申:结业考试的试题类型包括“原文填空”“判断”“选择”“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等。你看看,这是教师培训的结业检测试题吗?完全是中、高考试题类型的翻版。请问,在这种情形下,参培教师怎能安心听课?授课教师怎能放开手脚教学?一个“教考分离”,把整个教师培训工作弄得面目全非,没了章法。
此等“教考分离”从表面看,似乎是善意的,是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实则是一种违背教育科学、浪费教育资源、误导学员的行为,它凸显出某些教育主管部门的“无知”和“愚昧”,也是对参培教师的精神摧残。试想,十多天的培训时间,四五门(有的五六门)学科,每门学科教材两三百页,却平均只有两三天的学时。不是神仙是无法将这些学科中点点滴滴的内容(概念、原理、条条框框等)都完整、扎实地背记下来的。
教师培训不是不要考试,科学的、有效的、能真正体现培训的性质和特点,能激发参培教师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考试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如何组织这种特殊的考试。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能像职前教育那样来拟定和组织试题,尤其是不能出现诸如“原文填空”“判断”“选择”“简答”等类型的客观试题,亦即不能强迫参培教师去死记硬背那些艰涩的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也不必搞戒备森严的考试,而完全可以实行开卷考试。试题一定是开放的、探究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强迫参培教师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一定要令参培教师乐于接受和研讨,学习起来是快乐和幸福的。那些让参培教师成天忧心忡忡、如临大敌、神经紧绷的培训活动是与教师培训工作的原则和目的相悖的,是错误的,也是没有实效的。
笔者认为,鉴于教师培训工作的特殊性,只要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考与不考都无关紧要。
1.“唤醒”和“更新”参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由于参培教师大都在职前较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法,只是由于受这样或那样原因的影响,有关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法或多或少地被搁置或者淡化。还有就是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没有很好地反思和重建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导致教育观念和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以更新参培教师的“教育观念”来促进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良”,是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由于参培教师大都有一定教龄、具有较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培训工作不必在教学技巧上花过多时间。可以精选几个经典范例予以剖析,以激发教师积极创设科学、生动和高效的课堂的主动性,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抓住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因为培训时间短(一般十天半月),学习任务重(要学习五六门学科),因此,教师培训工作不能面面俱到,应针对当前教育现实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如,(1)不少教师存在错误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和知识观。(2)不少教师职业道德不良和职业幸福感缺失。(3)不少教师缺乏从事新课改的知识与技能、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乃至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4)师生负担过重、学生难管难教等。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心理科学知识,对这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在问题研究中提升参培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的教育观念,从而提高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3.抓好参培教师的出勤。对参培教师的出勤要有硬性规定,如缺席多少学时就不许参加结业考试,或是扣除多少学分,或是给予一定的处分,如通报教师所属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等。培训的时间本来就很短,如果还出现大量学时缺失,培训效果就无法保证。
4.抓好参培教师课后开放性、研究性、反思性作业的完成。此类作业的布置必须体现培训工作的前瞻性与长效性。亦即布置的作业一是必须有利于对反思性和研究性教师的培养;二是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思想和意识。
抓实抓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是确保教师培训活动收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由此我以为,教师培训工作必须远离“教考分离”。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市道县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