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体验在实验探究中翱翔

2009-10-12 07:15田道远
教师·下 2009年6期
关键词:白磷分组讨论原子

田道远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着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总结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体验,利用各种条件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知识、开发潜能。为此,笔者就实践总结了几点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践体验身边化学,拓展学习空间

当今社会涉及的化学知识很多,学生之所以缺乏感性体验,只不过是许多学生熟视无睹、没有认真观察和分析身边现象的结果。针对这些状况,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增加了生活体验活动。

比如说蜡烛,在教学中,我请每个同学想想看,对蜡烛或蜡烛燃烧的了解有多少?老师让学生利用桌上的物品通过小组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同学们非常兴奋,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分工合作。老师深入学生当中,帮助、指导他们实验。活动完毕后,老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并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并由小组代表描述观察结果,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各小组争相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石蜡为白色固体,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加热可熔化、汽化,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光、放热,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熄灭后产生白烟的是石蜡蒸气,可燃烧。

二、改进实验方法,体验创新实验带来的乐趣

针对课本中的燃烧条件的实验,我引导学生探究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的事实,要求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要求总体思想不变,并能达到环保的目的。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提交方案,全班同学交流,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指导学生根据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证据及其他各种信息。经过讨论后,我们对原来装置进行改进如下:试管中装三分之一体积的热水,放入一小块的白磷,后用胶塞塞好,用导管通入氧气,用另一导管将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收集进集气瓶中。改进后好处有四点:①白磷不会随意的滑动;②产生的白烟用排水法收集防止污染环境;③实验者不用担心热水烫伤手;④现象比较明显,持续时间长。

书本中的探究实验,有些污染性的实验,如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红磷燃烧等实验,其生成物对人体有害,如果不进行创新改进,会影响做实验的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我们对实验进行改进后,污染少了,学生做实验的胆量也大了很多。最主要是通过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只要通过努力思考,学习中有很多东西是不用墨守成规的。

三、创设情境,在认知冲突中体验探究

善于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化学更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潜在心智投入探究实验中。在学习元素时,学生很难理解元素和原子概念,因此我创设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补铁、补钙的广告,这里的铁、钙指的是元素还是原子呢?为什么?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等过程使问题得以解决。然后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提出问题课堂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与查阅的结果是否一致,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鼓励性评价。随后教师设计出学生比较熟悉的三组物质,通过“下列三组物质中含有的相同元素、相同的原子是什么,相同原子、质子数分别是多少”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归纳,最后得出元素的概念。本部分最后通过问题“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会发生变化吗,”总结归纳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创设情境,最后由学生生动、形象的表演来作出完美的解答。

四、用“问题”激活学习动机,强化体验和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运用反思体验知识,学习体验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在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体验。利用白磷燃烧实验,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玻璃管末端要系一个小气球呢,不要可以吗?②为什么白磷燃烧要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不密闭可以吗?③为什么要迅速将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口,慢一点可以吗?学生思考讨论,得到一些猜想假设,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观察,判断质量是否守恒,从而得出课本装置的原理。这样,使学生明白化学知识的原理和过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学习能力。

通过实验分析,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许多,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还掌握了学习化学的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既知道知识“是什么”,能提出“为什么”,还能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可见反思性再体验可以使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猜你喜欢
白磷分组讨论原子
邪恶的空中焰火:白磷弹
邪恶的空中焰火:白磷弹
基于分组讨论互动教学的视频反馈学习法在神经病学教学查房的应用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把白磷弹关进“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