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狂飙突进”到“重温经典”

2009-10-10 05:27刘宗超
艺术百家 2009年5期
关键词:回顾经典发展历程

刘宗超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同步,大致经过了“狂飙突进”、“回归传统”、“重温经典”三个阶段,其中深入传统的程度在逐渐深化。在这个充满创造热情的时代,共和国书法艺术走过了意义深远的复兴之路。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经典;回顾

中图分类号:J292.28文献标识码:A

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浩劫(“文革”)结束后,社会开始解脱“极左”思潮的禁锢,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文艺创作迎来新的春天,书法发展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伴随着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书法报刊的纷纷问世,一系列书法大展大赛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群众性书法活动极为活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书法发展热潮。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同步,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在这个充满创造热情的时代,共和国书法在三个阶段中不断深入传统,迈向经典,走过了意义深远的复兴之路。

一、狂飚突进:20世纪80年代的书法热潮

从“文革”结束到1980年代末,在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书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群众性书法活动极为活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飚突进”式的书法热潮。在这个充满创造热情的时代,共和国书法迈向了复兴之路。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书法热”重要的标志和最突出的特点。作为以书写汉字为基础的艺术门类,书法具有雅俗共赏、操作简便的特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稚气未脱的儿童,均可挥毫濡墨,参与到“书法热”的滚滚洪流中来。在“文革”中后期,各地都潜藏着书法的“暗流”,积聚着力量。“文革”一结束,“暗流”奔涌而出,力量逐渐壮大。20世纪80年代的“书法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与运作

1981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终于成立了,作为中国文联的第11个团体,她的创立比美协、舞协、音协、剧协等协会晚了3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是新中国书法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书法团体,标志着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确立了书法的独立地位。书法家们终于有了归属感和身份的正式确认。其后的发展也表明,在书坛由冷寂到热闹,书法队伍由散兵游勇到参展大军,书法活动由附属到独立,书法创作由业余性到专业化,书法势态由封闭自守到开放拓展的进程中,中国书协所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巨大的。1981年以后的中国书坛,中国书协是一个中心,有影响的重大活动和事件,大多是由其引发的。

2、书法报刊的涌现

1980年前后,在“书法热”的滚滚热浪中,一批书法报刊应运而生。上海的《书法》杂志对群众性书法活动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该杂志1977年6月正式出版,试刊号5万册,问世后一抢而空。1978年出了三期,1979年转为双月刊,1980年印数高达40万册!创书法专业杂志发行历史记录,在艺术类刊物中也名列前茅。从1978年至1989年,先后涌现了20余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杂志如:《艺苑掇英》、《中国书画》、《西泠艺丛》、《辽宁书法》、《书法研究》、《书法丛刊》、《朵云》、《书与画》、《中国书法》、《北方书苑》(1987年改为《书法赏评》)、《书法家》(河南省书协主办,10期后停刊)。1984年1月,中国第一张书法报纸《书法报》在湖北诞生,创刊后不久即改为周报。报纸短平快的报道符合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要求,每周一次的见面率,其信息交流的迅捷是杂志所不能比拟的。1985年,可称为书法报刊年。一年内先后创办的报刊有《诗书画报》、《西泠艺报》、《中国美术报》、《青少年书法》杂志、《青少年书法报》、《书法艺术》杂志、《少年书法报》、《大众美术报》。①1986年《中国书画报》创刊,1989年《书法导报》创刊。除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外,还出现了一些内部发行的报刊。中国书法家协会有《书法家通讯》,一些省市书协也有供会员阅读的内部刊物。这些“内部参考消息”,其交流作用是公开发行出版的报刊无法代替的。

专业性报刊雨后春笋般出现,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与改革开放之前没有一家书法专业性报刊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根本上说,20世纪80年代的“书法热”促使书法报刊遍地开花,反过来,众多的书法报刊又为“书法热”推波助澜。众多的书法报刊的出现,是“书法热”的历史见证,它们以文字或图像忠实地记录着书法的发展变化,记录着书坛的种种活动和事件。重要的书法报刊杂志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部书法史的缩影。在书法由书斋走向社会,由实用走向艺术,由个人自娱到社会展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书法报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展赛狂潮

在所有的书法活动中,展览和大赛是最令人关注的事件,也是作品最集中、观众最集中,场面最热闹、最有新闻点的中心地带。作品、作者、主办者、观众、领导、专家、新闻媒体聚会一起,最生动地反映着“书法热”局面。从1980年代起,展赛迭起,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规模之大,名目之多,前所未有,它成为当代书法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书法大赛继1979年的“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活动发端后,至1980年代,在全国各地铺开。20世纪80年代的展览,影响最大,规格最高的是中国书协举办有序的“全国展”和“中青展”,在其举办的间隙,大量名家个展、专题展、各系统展、省级展、省际交流展也为“书法热”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书法大赛数以千计,鱼目混珠在所难免,于是到了1990年代,书法大赛有所降温。

4、国际交流的拓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坛的重要景观之一是对外交流活动的展开。国际交流中最突出的是中日书法交流。从1981年至1989年,中日书法家较为重要的交流活动达119次,其中中国书法家访日27次,日本书法家访华92次,每年平均10次,1986年、1987年每年近20次。日本书法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展览频频在中国展出,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书坛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在创新求变的1980年代,中国书家尤其是中青年书家,纵向上取法于传统,从先民的甲骨残简中寻找创新的资源,横向上则把日本书法作为创新的参照系。日本当代书法中的少字数书法、墨象派书法的形式探索,对努力创新的中国青年书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1985年“现代书法首展”的出现与对日本现代书法的借鉴密不可分。

5.理性的启蒙

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在理论领域无疑也为书法艺术的繁荣营造了充足的条件。由美学界的美学大讨论波及书法界,也形成了书法美学大讨论。1979年,著名美学家刘纲纪先生的《书法美学简论》出版发行,这是现当代书法美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刘纲纪是以“反映论”来研究书法性质的。他在该书中认为“书法艺术的美,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美在书法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一切唯心主义的理论在书法美的最后来源这个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②刘纲纪此论一出,在书法热初起的书法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书法理论家们围绕书法本质和抽象性质问题,以《书法研究》为阵地展开了激烈论战,论战持续近两年。可以说,书法美学大讨论是书法界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它试图探讨并回答书法的根本性质问题,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和形式感不再成为讨论的“禁区”,这就为书法艺术的深入发展在观念上铺平了道路。如果说书法热代表了书法实践上所达到的空前规模,那么书法美学大讨论则标志着当时书法界在理性认识“书法”本身性质上所达到的空前高度。

6.书法新古典群体的形成

书法界对书法本质的追问,成为书法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直接结果便是在1985年以后,书法新古典群体的兴起与“现代书法”探索风气的形成。自此,传统式创作与现代式探索格局相对出现,并行发展而时有相互影响,可谓盛况空前。由于“现代书法”以迥异传统的风貌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还不为书法界的主流力量承认,其深入发展和产生广泛影响是在90年代。

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老一辈书法家,在当时已经是灿若北辰的形象,创作风格此前早已形成,此时只是不断完善,实践着“人书俱老”的追求。经过书法热潮激励和书法展览历练的中青年书家,成了历届全国性书展中的中坚力量,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展赛热潮中,“创新”成为他们首要追求的目标,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自我风格(其中也不乏冒进和粗疏),他们的作品成了那个激情澎湃时代特有的产物或标志。历次全国展,尤其是全国“中青展”的优胜者,皆成了书法新古典派的代表人物。而这些优胜者又不断的充实到了评委队伍中,使这一创作群体汇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法的主潮流。如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中的获奖者华人德、吴振立、孙晓云等人,第三届“全国展”中刘一闻、刘文华等人,第四届“全国展”中的伦杰贤、王宝贵、储云、赵振乾、谭以文、傅周海等人。以及多次担任评委的沈鹏、张海、孙伯翔、尉天池、刘正成、陈振濂、王澄、王镛、何应辉、石开、黄惇、马世晓等人。以上诸位都是1980年代“书法新古典群体”中的代表性书家。在书法新古典群体的形成中,河南书协举办的“墨海弄潮”展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6年10月该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共展出了该省15位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他们主要有张海、周俊杰、王澄、李刚田、刘顺、王宝贵等人。他们的书法上追汉魏风骨,又饱含新态,形成了雄浑强劲的“中原书风”,在当时的书法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风,即便这个书风并不完善,但由于它毕竟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而富有历史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群情激昂、追求个性表现的书法创变时代,主导它的是中青年书法家那种充满狂飚突进气息的并不成熟的书风。这些新古典群体的代表性书家,往往带有创变的一腔激情,其创作颇具气象,但往往在技法功力上尚不足,作品有些粗疏而乏精致,表现出的是一种启蒙精神。物极必反,20世纪80年代的书法展赛狂潮,在狂飚突进的同时也蕴育了回归传统的趋向。

二、回归传统:20世纪90年代的创变走向

在进入新十年后,总结与反思20世纪80年代,展望与规划20世纪90年代,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而作为20世纪的最后十年,1990年代多了一层“世纪末情结”,进行“世纪末”讨论,总结与盘点20世纪的书法,渐趋理性,成为这个时代的独特景观。

1.反思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的书法是从总结与反思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的观点富有代表性:“我们应看到书界还存在一些浮躁现象。这个浮躁既表现在创作上,也表现在理论上。表现在创作上,即是时风的流行……在理论上,有些文章认真的分析研究少,讲成绩夸大其词以至哗众取宠,介绍某个活动以量胜质,动辄‘开创新局面、‘里程碑、‘弥补空白,实际上艺术要取得成就,以个人来说要靠一辈子的努力,以群体来说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哪有那么多‘创记录的事情?要看到比赛、展览、笔会以及各种活动‘多固然有好的一面,也应看到会有弊端的一面。不要认为越‘热越好,我们要进行科学的、具体的分析,我们需要‘热,也需要‘冷。我们需要感情的昂扬,为此,先要沉下去。情感愈高雅,就愈需要感情的深化,感情的投入。我想‘冷热结合是需要的。” ③正是有了媒体和中国书协领导的理性认识,20世纪90年代的书法发展才在不断的回顾与反思中具有了一种理性气息。

2.反思沈尹默的意义

思考书法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也表现在对著名书法家的批评方面。在众多的已故书家中,标举帖学笔法的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成为人们首当其冲的评论对象。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沈尹默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

沈尹默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遭遇质疑,是因为沈氏的温雅书风和“规范”观念本来就和狂飚突进的时代气息格格不入。而沈尹默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仍遭遇质疑,乃是因为沈氏帖学的不到位、不纯正。“说一个主要以唐人书作为楷法对象的人是二王书风的全面继承者,多少有点不合逻辑。”“沈氏书艺并不真正代表传统或法度,其连褚氏(还有虞、欧等人)书艺之‘形都没有真正把握,更不用说集二王之大成了。” ④对沈尹默书艺的理性而深入的分析已经说明,当代书法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人们可以轻松拥有印刷清晰的经典作品字帖,眼界的提高和理性的复归,使人们已经对“二王”和帖学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在回归传统的道路上(无论是对帖学还是碑学)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3.书法理论的进展

随着时代的理性走向,书法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走向完善。书法美学研究领域,除一大批美学论文发表外,理论上还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专著。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是陈振濂主编的《书法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这是10位作者在3个多月之内完成的近120万言的著作,是构建书法学科的第一本专著,在书法学科建构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大概由于编著仓促,该书在逻辑框架上还不够严谨完整,且缺少后续细化研究。另一书法史研究的力作是七卷本《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由丛文俊、华人德、刘涛、朱关田、曹宝麟、黄惇、刘恒分卷撰写,以详实的史料见长,学术气息浓厚,意义深远。另外,刘正成主编、周俊杰作论的三卷本《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是形象的近百年书法史;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为现当代书法史的重要专著;周俊杰《当代书法艺术论》是最早专题研究当代书法的力作;梅墨生《现代书法家批评》在书法家个案批评研究上做出了可贵探索;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史》、毛万宝《书法美学论稿》等专著亦有相当学术价值。

4.书法流派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国家间的信息交流日盛。进一步开放的中国在文化上已日益走向世界。中国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转型的程度加深。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来说,具有时代转型的意义。即,中国在此间不但正在结束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形态,还告别了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始转型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上述两方面变化,对中国艺术的生存状态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最根本的就是激活了个体与个性,导致了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化取向。在此大环境影响下的书法界,人们已逐渐能容忍不同“声音”的存在。传统派中的中年书法家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激进转向对传统的回归,他们的创作渐脱早年的火气而日趋成熟老练。传统派中的青年书法家群体已成长壮大,寻找着不同于中年书家的新风貌,并且不断“追问”着书法传统的走向。传统派所主持的全国大展,自1995年起已同意接受部分“现代书法”作品参评。现代派书法家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艰难探索,经过理论上的不断深化,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的创作已由早期的“图画式”走向对汉字本身的观照,或对“抽象”形式的提炼。

在20世纪90年代,书法的“传统”和“现代”创作阵营并行不悖地发展起来,并不时给对方以有力刺激与推动。1993年,是中国书法现代史上又一个转折点。“中国书法主义展”的出现以及洛齐“书法主义宣言”的诞生,改变了现代派书法的生存状态,震惊了书法界。由于诸多原因,“书法主义”在进入21世纪之后渐趋销声匿迹,但它在20世纪90年代却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潮流。20世纪90年代“中国书法主义”的出现和推进,便是继20世纪80年代“现代书法”现象之后最突出的现代创变潮流。

无论是传统派,还是现代派,通过对自身创变的总结反省和对书法本体的进一步追问,各自内部又有了新的分化。在传统派内部,仍有少数人亦步亦趋的学传统(古典群体),但是,绝大多数人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我们称之“新古典群体”),其中又有三个取向:倡导“古典”书风的“书法新古典主义”、取法传统文人书法的“新文人书风”、专门追求丑拙形式的“丑拙书风”。另外,“学院派书法”如果抛开拼贴、做旧的形式,单就笔墨本身的形式而言,仍归属于传统书法系统。

在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派内部,仍有重复“现代书法首展”方式的“文字象形派”;其次是处在“书法主义”旗帜下的现代派,借用“书法主义”倡导者洛齐的观点,这一流派的创作又有三种取向:汉字的抽象化、汉字的拼贴组合化、汉字的现成品化。艺术流派是由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和一批艺术作品所构成的现象。流派出现是书法发展趋于自觉的结果,是对某一探索方式进一步深化的标志。

主流书风创作情况的最直接展示,便是全国书法展览的有序举办。20世纪90年代,“全国展”共举办了两届:1992年(第五届)、1995年(第六届)。“中青展”共举办了五届:1990年10月(第三届)、1992年5月(第四届)、1993年10月(第五届)、1995年11月(第六届)、1998年2月(第七届)。“全国展”平均四年一届,“中青展”平均两年一届。这和20世纪80年代“全国展”举办四届、“中青展”举办两届的状况迥然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青展”的频繁举办,说明时代对创新潮流的日益重视,而“全国展”的稳健推进,也说明全国性的书法潮流渐趋理性化。1990年代还出现了“正书展”、“隶书展”、“行草书展”等重要书体展览。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书法创变的基础和抒情色彩的双重重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此时书法创变正向多元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

历届全国展前后届之间无不呈现一个“变”字。物极必反,每一届大展都想在形式上突破前届成规而独标风范。第一届全国书法展中,沈尹默式上海书风占主流,作品细腻、工稳、漂亮;第二届全国展则一反前届的甜媚气息,以粗犷、豪迈的中原书风为尚;第三届中青展以辽宁小品式创作占主流,书风又返回细腻、精致、工稳的格局,纠正了前届大格局的某些不足;第四届中青展则以重内涵、随意式的江苏手札风领先,这是对第三届中青展创作太重工稳、太讲细节的纠正;第五届中青展广西小将“西域残纸”式粗犷、质朴式创作占上风,在形式上多制作仿古,是对第四届中青展自然、率意书风的反拨;第六届、第七届中青展则在尺幅、书风上日益多元化。而纵观前几届全国书法展,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则是讲究“形式至上”,但形式中所体现的,仍是对传统书体样式(五种书体)、书风格调的浓重承袭,书法展览的主流形态仍是在学习传统基础上的求新求变。

只要有展览、比赛,就会有对比。“喜新厌旧”永远是大展赛的本质,也是其先天不足。故每届展览都极力寻找与上届不同的东西,或上届搁而不为的东西。频频举办的书法展览变成了一次次的“书法快餐”,面貌更换的短、频、快,使浮躁之风与之俱来。每届书展往往都推出一批新人,这固然活跃了书坛,但也造成对传统的浅尝辄止,使个人风格或一个流派的风格得不到足够的完善便又被他种书风所替换。展览简直有些像时装比赛,却又是我们了解时代书风的最直接形式。

三、重温经典:近十年的理性追求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书法依然保持着持续的、经久不衰的发展热潮。2004年3月26日第八届全国展开幕式上,中国书协主席沈鹏讲话指出:“八届国展在西安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书法走上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⑤实践证明,沈鹏主席的判断是正确、客观、恰当的。

1、中国书协的主导作用

2000年8月,中宣部、中国文联党组正式任命并配齐了中国书协分党组班子。2000年底,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领导团体成立,沈鹏任主席,张飙、刘炳森、张海等14人任副主席,张飙为分党组书记兼驻会副主席。中国书协新一届领导团体强化了领导机制,书法展览和活动出现了新气象。从2001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启动举办以来,书法展览、活动、评奖、理论、网络传播、出版等活动一浪接着一浪。就展览来说,2004年是第四届中国书协展览活动最为频繁的一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大大小小展览就有17个,所以被称为“展览年”。其中第八届“全国展”,共收到稿件36630份,其它十几个展览共收来稿15万件,差不多每一次重要展览都能征到1万多件作品。而2007年的九届国展,收稿55319件,投稿人数在30000人以上。在“国”字号的展览之外,还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展览。中国书法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的书法热之后,依然热度不减。人们埋怨展览过于频繁,但又不由自主地热衷于展览。展览和活动,给书法家们搭起了展现自己的平台,有更多的书法家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截至2007年,中国书协会员已有8500余名,规模空前壮大。

进入新世纪后的展览不只数量、规模巨大,而且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书法家们不断深入传统,广泛地取法传统,通过重温传统而再现传统经典的风采。书法艺术的理性化趋势不断得以强化。在此种形式下,由沈鹏主席倡导,中国书法家协会及时起草制定了《中国书法发展纲要》,从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育、评审机制、传播和出版、对外交流、场馆建设、书法产业等等方面,为书法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而规划。《纲要》的出现是书法事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是书法艺术发展到一定繁荣程度必然出现的举措。

2005年是中国书协的重要一年。2月,刘炳森突然病故;6月,启功仙逝;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张飙调任。2005年年底,中国书协第五届领导团体成立。张海当选新一届中国书协主席,赵长青、林岫等14人任副主席。这成为中国书协新的领导核心和中国书法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新一届中国书协采取了系列革新措施发展书法事业。首先,打破中国书协原来的专业委员会组成方式,成立了各书体专业委员会。其次是倡导“推大家”、“书法进万家”等活动,对书坛争议较多的评审问题,倡导了“阳光评审”“学术评审”“规范评审”“和谐评审”的观念,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细则,并在展览中改善了评审机制和监督机制,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2、“新帖学”的兴起

在21世纪前十年的几次全国性书法展览上,取法“二王”、“宋四家”等经典帖学传统的书风空前繁盛,这些展览作品气息文雅纯正,笔法精到,形式细腻,一派复兴帖学的气象。2002年孙晓云《书法有法》(知识出版社出版),是帖学实践的体验之作。而在理论上,直到2006年才集中出现了倡导“新帖学”的文章。如,姜寿田《当代新帖学论》、陈振濂《对古典“帖学”史形态的反思与“新帖学”概念的提出》、张旭光《“新帖学”的时代价值》等。

近年来,对帖学的回归颇见成效,这即是书法发展的自律所致,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取向所促成的。“兰亭奖”的开设就是回归经典的明确信号之一,并且全国性展览的获奖者多有“二王”帖学的忠实追摹者。导向所致,风靡影从。陈忠康、陈海良、王义军等人就是在展览中脱颖而出的青年帖学书家。正像时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的张旭光所分析的那样:“我们现在最近五年应该说在帖学的研究和创作上有了一大批的成果,有了不少在帖学上有成就的中青年书家,这个时候,我们提倡“新帖学”,以现有的人才力量,当代的审美水平、审美情怀和审美视角,重新回到帖学的源头“二王”,重新阅读经典、开掘经典,必将对书法发展产生一种新的推动力。” ⑥

的确,二王帖学是经典,技法高妙、境界深邃,学之不易,推陈出新更难。学二王帖学的很多,但是真正能推陈出新的则属于凤毛麟角,对“新帖学”的评估还为时尚早,因为目前的一些帖学书家基本上还停留在“集古字”阶段。在目前众多学习二王帖学的人群中,甚至也出现了“千人一面”的流行样式。形式易像,境界难求,要实现经典帖学中的“自我”,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唯其艰难,其成果才更值得期待。

3、主流书风的转向

回顾近十年的书法创变现象,首要的途径还是关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性展览。主流书风的转向是值得注意的重要现象。

2000年末2001年初,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作为“千年书法大展”的一个展项展出。从评委组成和获奖作品、参展作品来看,它是前两届“中青展”格局的进一步深化。其中的“混合体”式的流行风气有增无减。人们置身其中,与“千年书法大展”另一个展项“中国千年传世书法珍品展”对照之下,对丑拙的流行风气的不满情绪也就愈加强烈了。书法报刊不断出现对当时“丑书”的反思。有文章写到:近年来,书法“以丑为美”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倘若稍加留神,便可以发现一些面目雷同、奇丑无比的书法作品充斥各种报刊、展览之中,令人莫名其妙。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一味地求生、求拙、尚奇、尚怪。有的假装童稚,有的故作老态。还有的干脆把汉字的点画结构作为机器的零件拆卸后重新组装,使之长画短写,短画加长,夸张变形,难以辨识。所谓的书法造型美、章法美、意境美,统统不复存在。给观众的则是满纸病态,突出了一个“丑”字。⑦以上所代表的主要是一般反对者的意见。反对“丑书”最有影响力的言论,出自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刘炳森,他在答记者问时说:“大好形势下问题不是没有。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

“有的年轻人根本不好好学习基本功,不好好学习我们中华书法的正统书风,胡涂乱抹,根本不像个样子,而大展却给这样的作品发了奖。”⑧物极必反,“丑书”退出主流地位,已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2003年2月,全国“中青展”的评委会主任刘正成被中国文联党组正式宣布撤销在中国书协的一切职务,同年,王镛、石开首先在书法网上宣布“辞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一职”。这些变化加快了书风转向的速度。

2002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的评选,表现出书风导向的明显变化。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评选后的答记者问上,评委会主任刘炳森说出了这一变化:过去历次大展都产生过导向作用。但我觉得过去有些展览的导向导出了问题,比如导向“制作”,导向“歪七扭八”,导向“丑”,大大削减了书法内在的本质意义和文化品格。这次初评时,仍然有一批上面说到的这类作品,我感到很伤心。不过经过第一轮初评后,特别是复评后,忽然感觉到安静了许多,那些伸胳膊蹬腿,乌烟瘴气的东西一下子没有了。一种祥和、文雅的气氛扑面而来。我们不是一直认为“中和”之美是书法的高境界吗?这种气氛就应该是中和之美的显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⑨2002年和2003年的几次全国性展览,表现出书风的转向,这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导向是密不可分的,几次大展的评委会主任都是刘炳森和张飙,联系他们的言论和审美取向,书风的变化便不难理解了。顺着这一转向的推进,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展”成为功力展示的盛会。

从创作者队伍看,第九届“全国展”最具代表性。题词作品、评委作品、监审委员、召集人作品、特邀作品均有。专业的、名人的、领导的,老中青三代团聚一堂却又参差不齐。特邀作品、题词作品中的一部分作品缺乏传统语言,停留于“老干部体”水平;评委作品有优秀作品,整体上却显得个性远大于传统,颇多装腔作势之风。获奖作品是最具专业起点的作品,路子端正,能深入传统,再现传统的经典风范,功力娴熟,所不足的是作品艺术个性尚显不足或稚嫩,他们展示出中国书法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传统,已经能够深入传统经典,具备了今后创造经典的基础,正是从这批青年人身上,宣告了中国书法的辉煌未来值得期待。

4.“经典”和“大家”

书法大展和诸多活动繁荣了书法创作,培养了一批书法精英。随着书法的纵深发展,书法界对“经典”和“大家”的呼声渐高。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一些书法团体机构纷纷采取了一些推出“经典”、“名家”、“大家”的举措,使新世纪的书法发展出现了新气象。

早在1994年秋,在中国书协召开的“当代中国书法创作评审理论研讨会”上,张海就提交了《关于代表作的思考》一文,后发表在《中国书法》1995年第2期。“代表作”意识的出现,是书法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书法》2001年第11期、12期,2002年第1期,推出“经典之梦”学术研讨专题。周志高作为《中国书法》杂志社主编,提出了“重精品”的原则。⑩《书法》和《中国书法》杂志,在推出“经典”方面思路明确,通过刊物做了一定的宣传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008年7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张海主席《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的长文。

以中国书协主席的身份发表该文,使该文具有了对书法发展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从文章内容来说,该文系统而深入,宏观而实际,可谓关于“经典”问题的典范性文本。此文几乎在《光明日报》、《书法报》、《美术报》等媒体同时发表,各书画专业媒体纷纷转载,影响面广泛。这些文章对张海主席的观点或予以肯定,或予以丰富和发展,或发表不同意见,都对“经典与大家”问题倍感兴趣,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烘托了呼唤“经典”和“大家”的气氛。

进入21世纪之后,在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一权威组织之外,其他一些团体机构竞相出现,他们通过举办有序的专题书法活动,而成为书法活动的新景观。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国家画院、今日美术馆等机构,举办了富有个性特色,在书法界产生了广泛深入影响的书法活动。他们分别通过举办有序的“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沈鹏书法精英班”、“中青年书法名家展”、“流行书风展”的形式,把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书法家们聚集在一起,采取名家“强强联合”的方式,推进了书法的纵深发展。实际上是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推大家”“创经典”的思路相吻合。这些活动,标志着书法在经过近30年的复苏后,已经进入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书法发展多元化、经典化、社会化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30年的书法发展历程,形成了目前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为主导,各社会性书法团体的兴起为标志的书法发展新局面。回归传统的程度不断深化、书法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化、对“经典”、“大家”的呼声渐高,都说明当今书法发展状况是健康有为的。不过,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就创作队伍而言,有的中老年书家已经有了鲜明的个性风格,却暴露出对书法经典继承的不足;而一批青年才俊虽然已经沉浸在经典之中,却又与“大家”的独立个性距离尚远。这些迹象表明,在经过书法的复兴阶段、重温经典的阶段后,目前的书法已经到了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创造新的“经典”,出现足以代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家”,可谓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也正在让我们拭目以待!(责任编辑:楚小衣)

① 《诗书画报》仅出版了24期,《西泠艺报》侧重于篆刻。《中国美术报》和《大众美术报》侧重于美术,且都在1989年寿终正寝。 ② 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③ 《切实的领导辛勤的浇灌──沈鹏、陆石、谢冰岩访谈录》,《中国书法》,1995年第6期,第7页。 ④ 马啸《失去的传统——亦论沈尹默之意义》,《书法研究》,1993年第2期,第7页。 ⑤ 张飙《中国书法走向了稳定的发展时代》,《中国书法》,2005年第6期,第13页。 ⑥ 张旭光《“新帖学”的时代价值》,《美术观察》,2006年第11期,第15页。 ⑦ 惠立群《略谈书法“以丑为美”》,《书法导报》,2001年2月21日,第1版。 ⑧ 刘炳森《书法的“主旋律”——答记者问》,《书法》,2001年第4期。 ⑨ 《评委会主任刘炳森答记者问》,《书法导报》,2002年5月29日,第1版。 ⑩ 《高瞻远瞩更上层楼——2005年<中国书法>杂志社迎春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书法》,2005年第2期,第5页。

From "Radical Development" to "Reviving Classics"

—Retrospect and Thoughts on Chinese Calligraphy Development over the 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LIU Zong-chao

(College of Art,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Abstract:Chinese calligraphy development over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has approximately undergone three stages of "radical development", "returning to the tradition" and "reviving classics", and it is going further into the tradition. In the era full of creative zest, Chinese calligraphy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renaissance.

Key Words:Chinese calligraphy; reform and opening; 30 years; course; classics

猜你喜欢
回顾经典发展历程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