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元
中图分类号:G634.3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山寨文化”是指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本文剖析了“山寨文化”产生的根源以及社会效应,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山寨文化”反映了我国的时代特征。对于“山寨文化”,应该结合时代特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其建设,分析产生原因,积极引导、区别对待。
关键词:山寨文化 科学发展观 区别对待
在2008年,“山寨文化”席卷了文化领域,“山寨”一词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日益演变为现实生活中影响颇大的社会现象。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山寨文化”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
“山寨文化”的产生根源
消费者不断更新的需求是导致“山寨文化”产生的诱因。面对不断更新的消费需求,规范的品牌在决策和执行上有严重的时滞效应,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由此孕育了新的市场。
80后、90后人群的兴起,为“山寨产品”提供了可以大兴其道的消费人群基础。80后、90后人群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喜欢被规则约束、富有创新精神。正是他们的出现为“山寨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品牌营销手段的落后,社会缺乏品牌意识也是山寨产品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业已形成的品牌,并不能完全成为其内部优势。因为至今仍然有许多品牌在为之前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行为买单。社会缺乏品牌意识也导致了“山寨文化”的产生。
“山寨文化”的社会效应
“山寨文化”说到底是民间文化、草根文化,产生于草根阶层寻求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的诉求,是由于民间思想意识与主流文化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山寨现象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中人们思想多元化特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之处。
“山寨文化”是当今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目前中国社会文化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表达、表现自己,“山寨文化”反映了公民个体或团体的表现欲望和参与精神,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并不必然表现为反文化。
“山寨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性。“山寨文化”虽然反映了草根对权威的挑战,但是,正因为主流文化的主宰性及大趋势才会使之成为“山寨版”的戏仿和挑战对象。同时,“山寨文化”的冲击会促使主流文化加快创新,把质量、服务和品牌做得更好,这样才能保持主导地位。但是,山寨文化也反映出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社会资源的稀缺和机会的匮乏,以及创意贫乏性和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山寨文化”选择的是一种民间诉求的表达渠道,反映出我国民间的需求表达渠道还不够通畅,而“山寨文化”中的诸多“山寨产业”,不是自主创新,没有自己的品牌以及核心技术,涉嫌盗版、侵权,山寨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无良产品的代言词。
“山寨文化”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引导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对于“山寨文化”,应该结合时代特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其建设,分析产生原因及其社会效应,积极引导、区别对待。
对于“山寨产业”,其出现的原因是正规厂商在中低端市场产品的缺位,消费者觉得“山寨产品”价格低廉而且也很实用,所以出现 “山寨产品”销售火爆现象。因此,对于侵犯了知识产权的“山寨产品”和“山寨产品”中的伪劣产品,国家应予以批判和肃清,对于根本不能保障安全生产和相关工艺水平的工厂,应该取缔。对于具备一定生产能力和规模,能够自行生产出工艺好、价格低廉“山寨产品”的厂商,国家应该在质量监控、消费者知情权等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并引导其生产行为,鼓励其自我开发中低端价位产品,补充和完善以往正规厂商的空缺。此外,更加看到,创新才是“山寨产品”的唯一出路。
对于作为文化产品的各种“山寨文化”,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但是不要把这种副文化形态当主流文化形态。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政府以及文化界可以透过引导提升山寨文化的品位,通过健康、向上的节目,使其进入合理、健康的发展轨道,将文化领域里的“山寨”概念往正面、阳光的一面引导,使之成为正面符号,使其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广泛而有效宣传的渠道,引领广大草根阶层更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现状、目标、核心,自觉自愿为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秦亦夫.山寨机是“清剿”还是“招安”.中国经济周刊,2008(35)
2.陆新之.山寨精神的反思.中国新时代,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