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经济

2009-09-30 06:18刘志明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3期
关键词:华歆管宁拉风

刘志明

赵本山花55万人民币读CEO课程,有人说太功利,另有人说也审美。审美与功利的纠缠,现代人谁与埋单?

《世说新语•德行》载:三国时魏人管宁与华歆年轻时在一起读书,遂为同学。但因华歆贪慕高官厚禄,俭朴好学的管宁将二人同坐的席子一割两半,从此割席绝交,再不往来。

同学,与同事、同乡和同伴相比,表现得更为纯洁与高尚。同窗多年之情感深笃,又因没有“污染”而纯净异常。于是,一旦挥泪洒别各奔前程后,当然念念不忘,来往不断。于是,偶有大事小情即以“会同学”,但有公干官差即将“同学会”。于情同手足中推杯换盏中翻看“老照片”,在肝胆相照两肋插刀里续写“新篇章”。如果有谁破坏了其平和与安宁,就会被大家视为“病毒”而被“处理”,不再进入公众的视野,以至久而久之竟想不起有这样的同学。

这时,偶尔谈起那些曾经被“删除”的华歆,有人忽报其人已今非昔比早成大款者,必语惊四座;遂将其与在座者的阶级地位进行“快速扫描”,或惊羡不已或嗤之以鼻,正面接受的呈攀比状,反面排斥的被激励—出水才看两腿泥!

管宁是清醒的,学生以学习为主,同学就是同做学问之意。但凡管宁者,常常会以学风端正学业有成而终成大器,曾于高官厚禄不屑一顾的他,很可能高榜得中,从此官运亨通。而华歆呢?卖官鬻爵后或许会与管宁“同朝”……丑,就在美的旁边;恶,就在善的身后。同学,也分三亲两厚,也讲是非恩怨,也是欲言还休。

偏偏就有“政治”在“叩门”。远一点的像“留洋同宗”的建党施政,“黄埔同期”同学之谊的国共合作;近一些的如“中央党校同班”相知相识的荣辱与共,“地方政教培训同窗”相仿相当的志同道合。于是,在纯洁的容不得一粒沙子的同学友谊中,因为政治和对政治的从事,能少得了政治本身的复杂吗?

偏偏就有经济在“拉风”。当西方的另一部“圣经”MBA悄然与古老华夏不期而遇时,国人的热情不减。于是,奔驰开进北大,企星入学清华;于是,EMBA周末沙龙里谈笑有鸿儒,“XMBA”月训大餐中往来无白丁。此时,资本、商机与学问(学位、学历)冠冕堂皇地进行了“串行”。

直到有一天很经济的人们发现了一个很经济的问题—令人咋舌的学费与看上去没有什么高深内容,因而与这些人特别强调的“价值规律”形成高反差时,谜底也就揭开了:借同学之名,行经济之实。

就像鲨鱼在此刻吞噬,就像猎豹在此间觅食,那些拿着高学费穿梭于各种培训的老板和经理们,于陈仓暗渡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不仅是个案,而且是流行。同学一场,可以交流信息,可以商量行情,可以提高智商、情商。将学堂变成商场,把学、商无限捆绑,从此石破天惊,从此地老天荒……

同学经济,成了一门学问,恶俗?还是拉风?当知识经济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当然也包括学习方式—如果“经济”被“知识”这个词限定和修饰,我们应该不会对这里所谓的“同学经济”惊诧不已吧?

托尔斯泰创作了很审美的《安娜•卡列尼娜》,全因为他对功利的淡漠。但是,在开始创作时,有一个最功利的问题纠缠着他:怎么写开头?三个月也写不出开头语的大文豪,有一天突然一发而不可收地写出了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那句话是:奥布朗茨基家里,一切都乱了……

猜你喜欢
华歆管宁拉风
15万元就拥有拉风轿跑 凌渡L颜值实力都火辣
急不相弃
急不相弃
拉风买家秀
华歆的两副面孔
管宁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