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09-09-30 08:07任吉林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董存瑞教科书成语

任吉林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课前演讲,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大多产生于古代寓言、历史事件、古代诗文或口语中,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表现力强、蕴涵丰富哲理的特点,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等做人的道理。从《闻鸡起舞》这个成语中,使同学们感受到祖逖为了国家利益,不断自我激励的精神,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树立为国家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挖掘教材,掌握渗透尺度

教材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两部分(其中也包括其他辅助材料),它是师生共同教学活动的材料,其中的教学大纲阐述了各年级在教学中应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目标,在德育方面也做了具体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透教学大纲,从一定的高度,宏观的掌握学科教学任务,从而为我们从整体高度上把握好教科书打好基础。

教科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源泉。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驾驭于教材,特别是语文学科知识杂,思想内容丰富,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就仔细阅读教科书,从整体到局部地把握教科书的知识点:教科书的思想内涵。而每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却又是不同的,有赞扬生活的,赞扬品格的,赞扬美丽大自然的等等。但这些思想都是通过作者的语言,人物的语言来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本,体味思想含义,研究这些语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不能明确提出向谁学习什么精神和品质,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如何做,我们要善于利用课文的思想内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教学当中,两个方面不能偏“一”,也就是把思想品德教学蕴含在课堂教学当中或程序当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渗透。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渗而不透或渗而全露”要注意留给学生自己体味学习的空间。所以我们不但要渗透而且还要把握好渗透的尺度。

三、利用课件,打动学生心灵

以革命先烈为题材的音像制品很多,我把这些音像制品根据课文需要进行剪辑,用于课堂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我从故事片《董存瑞》中节选这样一个场面:总攻开始了,冲锋的战士一排排倒下,关键时刻,董存瑞托起炸药包,与敌堡同归于尽。最后将画面锁定在董存瑞的一个特写镜头上,一双眼睛,眺望远方,目光刚毅。面对这样的画面,学生怎会不深受感动呢?在学习《丰碑》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把画面锁定在军需处长被冻死,大雪把他全身盖起来,犹如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对英雄的崇敬和敬仰之情会油然而生。又如,学习《长征》一课时,通过录像把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穿行沼泽地等片段,精心地剪辑在一起放映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我通过十几年语文教学的探索,得出了自己的一条经验之路: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德育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上安中心学区头泉学校

猜你喜欢
董存瑞教科书成语
我最崇敬的英雄2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河北省隆化县新兵出征仪式在董存瑞烈士陵园举行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猜成语
董存瑞牺牲前究竟喊了什么?